|
資料圖:求職者在招聘會現場咨詢。 |
中評社香港7月15日電/踏入七月,新一批的畢業生將要離開校園走進社會。就內地大專院校畢業生數據來看,今年的高校畢業人數再創歷年新高,較2013年的699萬更增28萬,高達727萬人。
香港《南華早報》7月7日載文《畢業生就業最艱難一年》,文章說,每逢這個時節,最熱鬧不過的場所非各類招聘會莫屬了。剛畢業的同學定會把握每個機會,先來一番激烈的搶工作大戰。可是,在這有限的市場需求裡又如何容納如此龐大數目的待業大學生呢?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數據,2010年大學生失業率為12%,2011年上升至17.5%。在今年畢業人數創新高的艱難年,相信就業情況更嚴峻。
很多人都把內地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歸咎於大專院校的大量招生。隨著大學生人數的增加,大學學歷已變得不值錢。用人單位亦相應把學歷要求大幅提升,即使是招“淘糞工”也開出大學專科以上學歷的要求,卻仍吸引過千名大學生爭奪幾個空缺位。大量大學生擁向市場,致大學畢業生的專業、素質問題受關注,其就業期望與市場需求之間的差距等問題亦隨之產生。畢業後,學生難以找到理想的工作,辛苦考上大學,又不願選擇如藍領般吃力的工作,結果“高不成,低不就”,唯有回家變成“啃老族”的一分子。
“畢業即失業”,聽起來很悲傷,卻似乎已成了每年衆多畢業生的最大困擾。有限的就業市場並不能滿足所有的大學生。他們的擇業標准很多都過於理想化,就業定位過高,這樣的就業預期與市場需求大不相符。東部省城發達區仍是大學生畢業後的理想發展地,他們嫌棄也不想走到工作機會更多、高層次人才更缺乏的內陸縣鄉或二三綫城市工作。
除了學生期望與市場需求不符外,就業市場的供求差距也由於在某種程度上大學課程與現實社會的脫節。中國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人們會扎堆投資當時受歡迎的事物,教育也不例外。熱門的行業會相應增加大量的有關學位,同學亦一窩蜂報讀,結果造成有關行業人才過剩,畢業生學無所用之餘亦加劇失業問題。觀乎今天的狀況,政府更應改革人才培訓模式、教學內容和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