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兩岸青年亞文化表現有異同,但交流能相互理解去除所謂的“文化統戰”色彩。
蘇頌興續稱,有種觀點認為,台灣青年安於現狀,不肯拓展自己的境界;大陸青年抱負遠大,制訂了個人的未來規劃。但這種價值評價式的表述是誤導輿論的,因為這不過是兩岸青年勵志的不同取向而已,是亞文化差異的體現。台灣年輕人之所以做此選擇,為了“要守在台灣,努力讓台灣成為更有人情味的創業天堂”。他們對創業的理解是做自己喜歡的工作,追求自己更多的幸福感。所以青年亞文化有差異,但不分優劣。何況台灣青年也思考全球經濟自由化命運、產業結構調整和程序正義權責失衡等,絕對不是過去一味“Make money(賺大錢)”思維下所能這樣做的。好在有篇“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的報道,對台灣風情及青年文化底蘊的介紹,為大陸民眾普遍認同。
蘇頌興說,其實大陸青年文化比台灣更多元,有競爭激烈的一面,也有過“小日子”、充滿小資情調的一面。也有眾多被叫做“小確幸”“小清新”“小蘿莉”的年輕人,他們同樣偏愛清新、唯美的藝術作品和生活方式,以網上開個淘寶店、或開個咖啡店、美容店為滿足,打扮成天真少女的模樣讓人賞心悅目。五彩繽紛的多元生活狀態,難說不是當代青年對社會發展的一種貢獻。將這種接雙方“地氣”的青年亞文化納入兩岸文化交流,會讓包括青年在內的台灣民眾改變對大陸的“文化影響”和“文化統戰”所抱有的高度警戒心。
(後方支援記者:孫儀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