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專譯:啞巴英語,韓國如何破局?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7-22 00:37:03


  中評社香港7月22日電(記者 黃博寧編譯報道)《韓國時報》17日發表邁克爾·瓊斯(Michael Jones)的文章探討韓國“啞巴英語”的原因。作者認為,韓國很多年輕人英語考試成績好、英語交流能力弱的原因是儒家倫理基礎造成的。韓國社會的上層人士雖然一直強調英語學習的重要性,但他們生活中卻很少使用英語。言行不合一導致了年輕人的困惑,最終年輕人跟長輩一樣,不願意用英語交流。因此,作者希望上層人士多在公共場合、媒體使用英語,為年輕人樹立榜樣。

  英語教育的問題在韓國被持續討論。其中一個重要問題是學生的英語交流能力與標準測試表現出的不一致。韓國許多年輕人考試成績很好,給人的印象是英語能力很好。

  然而,與這些人進行簡單的對話就可知,他們在創造性、清晰交流能力上的不足。這種不協調的原因經常被討論。這其中有很好的想法,也有一些解決方案被提出並嘗試。

  然而,似乎變化並沒有很快發生,或者說不夠有效。所以,本文提出了這種不協調的可能原因,並提出一種解決方案。

  韓國文化基本基於薩滿教化的儒家倫理。孔子用等級看待人際關係。這種等級關係是培養社會規範的關鍵。儒家將“王”置於最高地位,聽命於“王”的人最多。

  然後是老師,父母,兄長。因此,可以說(下層級)是強制服從於兄長、父母、老師或者王。

  然而,儒家思想似乎忽略了發生在下層和上層之間的模仿心理學。例如,孩子模仿最多的應該是父母的行為,而不是父母的言語。家長、老師等會告訴年輕人擁有良好英語溝通能力的必要。

  然而,他們卻不願意使用這門語言。因此,孩子們就產生了疑惑:我是聽他們的話呢,還是應該追隨他們的行動?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