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8月4日電/能稱得起棋壇大師者,在棋力之外對人品、人格的考量,人們或許更為看重。對於棋界中人來說,如果僅僅滿足於將隊伍打造成奪冠機器,可謂得不償失。
《人民日報》報道,近日,又見中國國際象棋隊出征新一屆奧賽的消息,心中卻一片寂然。細細算來,距離中國女隊鼎盛時期勇奪奧賽四連冠的壯舉已有10年之久。此番征戰新一屆奧賽,姑娘們心中對冠軍的渴望可想而知。可轉念一想,即便中國女隊此次如願捧回了冠軍獎杯,那又能如何呢?
很久以來,作為舶來品的國際象棋,在國內打下一片江山殊為不易。三棋之中,象棋自有深植民間的底蘊,圍棋也有中日韓三國相爭的賣點,唯有國際象棋既無基礎又少賣點,只能靠在國際賽場上苦苦打拼來的冠軍帶動國內市場的拓展。
想當年,謝軍首奪國際象棋棋後桂冠,其轟動程度宛若仙人下凡。此後謝軍歷盡波折再奪冠,諸宸、許昱華、侯逸凡相繼奪得國際象棋棋後,雖然也都驚艶一時,但距離轟動效應已然漸行漸遠。而談及中國女隊首奪奧賽冠軍,當年還有棋界權威人士以“三步走”戰略為這一壯舉做“高大上”的解讀,及至中國女隊一發不可收又拿了3屆奧賽冠軍,又有權威人士豪言“女隊可獨領棋壇風騷20年”。但接下來的10年,中國女隊已沒有能力再攬獲哪怕僅僅是一次奧賽冠軍。與中國女隊神奇不再相伴隨的,也就是中國國際象棋如今守成有餘、突破不足的窘境。可以想象,如果女隊此次如願奪冠,棋界自可為10年砥礪重奪桂冠而感到欣慰,但對於社會層面的影響而言,那種萬人空巷為獲取一個國際象棋棋後頭銜而激動狂歡的場景,已經一去不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