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自網絡 |
中評社香港8月13日電/在大陸,當消費者走進餐館,對桌上事先擺放好的消毒餐具已習以為常。盡管這並不是免費的碗筷,但在消費者的認知中,消毒餐具無疑更為安全衛生。然而,媒體近日揭露了“消毒餐具十大黑幕”,相關報道被廣泛轉載,隨之也瓦解了人們對消毒餐具的那份信任。
美國《僑報》8月12日載文《整治“毒”餐具,“殺毒”要到位》,文章說,每副餐具至少經過9雙手、工人上班前無需洗手、帶血跡餐具包裝仍檢測“過關”,掉地上的筷子撿起後繼續包裝,消毒兩三秒後用臟抹布擦……餐具的消毒過程竟然如此不堪,無異於二次污染,令人作嘔。平日裡花錢使用消毒餐具,換來的竟只是一份虛幻的安慰!
食以安為先,而消毒餐具是飲食安全鏈條上的重要環節。依據消費者權益保護的相關法律,向消費者提供符合衛生標准的餐具是經營者應盡的義務。而現實卻是,商家不僅要求消費者自付餐具費,提供的還是不合格產品。消費者應該學會捍衛自己的基本權利,一是認識到可以依法理直氣壯地拒絕使用消毒餐具,二是轉變消費心理與習慣,不可過份依賴“已消毒”這類字眼。以是否付費區分餐具的衛生與否,如此認知太武斷。
從餐館的角度看,不得將使用消毒餐具作為霸王條款,以“現在都這樣”、“只有消毒餐具”等借口作為敷衍。本著省事省人工的好處,餐館有極大的驅動力推廣消毒餐具,但除非對消毒品質有足夠的信心,否則一旦被發現不合格,砸的是自家館子的招牌。查處起來,不僅僅是消毒廠家的事,餐館一樣擺脫不了責任幹系。
餐具的清潔消毒,是一個門檻低的行業,不需要太多投入和技能,卻需要高度的商業道德。官方一方面要重拳打擊不規範的小作坊、黑窩點,另一方面在發放准入執照時,要考慮到經營者的誠信口碑。本次被媒體揭黑的消毒廠家,均是拿到了營業資質的廠家,則進一步暴露出官方審批之後輕監管的弊病。有人將消毒亂象歸結為中國只有消毒用品的行業標准,消毒餐具行業仍缺乏統一的行業標准。這不是監管失效、推卸責任的借口,官方和行業協會都有責任推動行業的規範化、標准化,而不是在一次次消毒亂象曝光後拿此說事。
要讓消毒餐具無“毒”,經營者需自律給自己“消毒”,監管者則要管到位多“殺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