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部長是因為捍衛政策下台,至少可以凸顯出部長所信仰的原則;如果部長是因為政策失敗下台,至少可以留給繼任者更多檢討的能量。例如蔣偉寧如果是因為12年國教失敗下台,吳思華部長就會有更多全面檢討的空間;潘世偉如果是因為關廠爭議處理不良下台,繼任者也會得到更多改革的能量。但陷入跛腳恐慌的馬政府,部長下台都不是因為堅持改革或捍衛執政,都是死於莫名其妙,死得心有不甘,有兩位甚至還在被迫下台後嗆聲長官。
堂堂部長卻只因為未經證實的個人問題,就要在長官不滿或輿論壓力下黯然下台,不惜導致政策斷層或政府失去穩定,這種隨便換人做看看的短線用人邏輯,後遺症相當嚴重。以“教育部長”蔣偉寧離職為例,事後發現所謂“論文舞弊”並非蔣本人所為,但下台走人已成定局,蔣任內廣受非議、亟待全盤檢討的12年國教,後遺症極其嚴重,正需要最熟悉決策過程的蔣部長亡羊補牢加以調整,但蔣卻突然被迫下台,繼任的吳部長又要重新進入狀況,顯然對亟待迅速改革的12年國教更加不利。
更嚴重的是,部長離職過於草率,繼任者也難免惶惑不安。最明顯的後遺症,就是不敢勇於任事,不敢堅持原則,為了明哲保官,此後不是逢迎上意,就是諂媚民意,造成隨時如履薄冰的寒蟬效應。如此伊於胡底的官場文化,恐怕不只是“官不聊生”而已,要談官員風骨更是緣木求魚。
問題是,陷入跛腳危機、宛如執政末日的馬政府,已經不只是螺絲鬆動,而是螺絲掉落滿地。治理能力亂成一團的馬政府,顯然已經顧不了部長風骨或下台姿態。隨著11月的九合一選舉越來越逼近,只怕這股屈就民意、動輒請人走路的官場歪風,還會繼續熱烈延燒,有心從政的學者們,還真要謹慎三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