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王翔固執地拒絕了這種可複製的模式。他告訴新華社記者,一個健康的社會不能只追求GDP、只有物質和娛樂,“我們應該追求GDP背後深層的文化創造力,不是不能做文化產業,而是不能把所有的文化都產業化。”
“我堅持藝術公共普及的公益屬性。大量的基礎的藝術創作(戲劇創作)應當是非營利性的,必須遠離商業目的。”王翔說,政府做的很有智慧的事,就是在文化層面承認公益性並大力推進、倡導。
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文化部部長蔡武最近表示,將培育和發展多元社會化服務主體,建立健全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機制。
成立6年來,蓬蒿劇場上演了1600多場戲,獨立出品20多部戲,發起和承辦了6個戲劇節,向主管部門提出了大量改善文化政策的建議。
不過近年來,他們做得越發艱難。
即使今年的南鑼鼓巷戲劇節體制上改為民間主辦、政府公助,還有人在網站上發起了“讓藝術家們吃飽飯”等倡議,但這些都遠遠不夠。
蓬蒿劇場的11位工作人員和少量志願者撐起了今年的戲劇節,精力和財力的有限,讓王翔心力交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