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1985年,胡錦濤離開團中央第一書記的位置,接受鍛煉,到大西南最貧困的貴州省擔任省委書記。這時的胡錦濤才42歲,是當時最年輕的省委書記。經過長期調研,胡錦濤選擇畢節地區作為改革的突破口。1988年5月26日,貴州省人民政府向國務院遞交《關於建立畢節地區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試驗區的請示》報告。僅僅14天後,報告即獲批准,“畢節地區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試驗區”正式成立。這是新中國在貧困地區建立的第一個以消除貧困、堅持可持續發展為突出特點的農村改革試驗區,也是胡錦濤“開發扶貧”的試驗田。
1989年前後,西藏部分喇嘛和教徒,在國外“藏獨”分子的煽動下,遊行示威,製造騷亂。這對中央政府和西藏自治區政府是極大的考驗。根據《他改變了中國:江澤民傳》一書的記載,1989 年 1 月,鄧小平和黨中央為了控制騷亂,決定向西藏派一名新的黨委書記——胡錦濤。這是一次臨危受命,也是對年輕幹部的一次嚴峻考驗。
關鍵時刻,46歲的胡錦濤處亂不驚,穩住了西藏局勢。在1989年1月的省部級幹部見面會上,胡錦濤以三句話穩定了軍心:“西藏局勢要穩定”,“西藏的領導班子要團結要穩定”,“黨對西藏的政策要穩定不變”。尤其是第二句話“穩定領導班子”收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當時的西藏自治區政協主席熱地後來回憶說,胡錦濤初到西藏時,“多換思想,少換人”這個迥異於以往的提法,令他大為感慨:這對“統一當時的幹部思想、穩定幹部隊伍、實現西藏社會由亂到治起到了關鍵性作用”。胡錦濤還與不同的幹部談話,逐一落實鄧小平的政策:發展經濟,擴大漢語教育,加強外部聯繫,和西藏人民展開合作,保持對分裂主義活動的嚴密控制。
在這一工作思路的引導下,西藏工作出現了新的拐點。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援藏幹部的定期輪換制、援藏建設的“對口支援,分片包幹”政策相繼出台,使得援藏方式日漸清晰、成熟。中央對西藏的治理,自胡錦濤開始,開創了一個新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