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習近平批評“去中國化”,是在批評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9-11 11:05:15


 
  輿論的嘈嘈切切,是一次教育觀念、教育模式的激蕩,不僅反映家長對於“教什麼,怎麼教”的參與欲望,更反映出對傳統經典、文化精華的珍視。傳統文化,既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看看儒學在美國、新加坡、德國等地生根發芽,就知道中國傳統文化的內生力量。相信普希金永遠不會撤出俄羅斯的教材,莎士比亞也不會撤出英國教材,若我們的教材減少傳統經典,就等於削弱了民族之魂。因此,對教材删改中去中國化的無意識舉動,應當警醒。因此,與其說習近平的話是指射上海,不如說反對“去中國化”的教育理念。

  習近平“很不贊成”有何深意?

  去年年底的一個場景,讓國學學者記憶猶新。

  曲阜,孔子研究院,桌子上擺放著展示研究院系列研究成果的書籍和刊物,習近平一本本饒有興趣地翻看。看到《孔子家語通解》《論語詮解》兩本書,他拿起來翻閱,說:“這兩本書我要仔細看看。”

  細節乃是政治的葉子,葉落而知秋意。習近平之所以要“仔細看看”這兩本書,乃是因為孔子和《論語》是傳統文化的代表。

  習近平對傳統文化非常喜愛。眾所周知,在習近平講話中,古語詩詞,常常是信手拈來,可見其國學底蘊。正因如此,習近平講話本身就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渠道。曾有外國記者自豪於自己令同事驚訝的在中國古語詩詞上的飛速進步。他說,這些語言瑰寶並不是我偷偷上語言培訓班得來的,而是通過認真留心一個人的講話學到的,他就是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他說,中國經常覺得自己遭到誤讀。如果更多領導人以習近平為榜樣,或許將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外國記者更好地了解中國,至少能讓他們更好地掌握中文。

  除了自身喜愛,習近平對傳統文化更是重視。人民大會堂,兩會時參加貴陽團審議,仔細詢問了貴陽孔學堂的情況;中南海,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將中華文化定義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最深厚的源泉”;北大,五四青年節,習近平與廣大青年學生暢言青年的責任和擔當,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不僅在國內多個場合講,他還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裡講,強調每一種文明都是獨特的。“在文明問題上,生搬硬套、削足適履不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十分有害的。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要珍惜。”

  可見,習近平之所以反對“去中國化”,乃是出於治國之道的考慮:傳統文化要成為治國理政的政治資源。這關涉的乃是“道”的選擇,而非僅僅是“術”的運用。一國的政治文明的成熟,固然需要吸收借鑒其他國家的優秀成果,但根本還是要把這棵大樹栽培在本國歷史的土壤之上。這不僅僅是出於“歷史的慣性”的考慮,更是政治的智慧。每個文明都有自己內在的肌理,強行打亂這些理路,只會造成血脈的閉塞、身體的萎痹。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