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各界人士把脈在非中國企業“水土不服”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9-28 11:03:53


  中評社香港9月28日電/“中國人像水銀,總喜歡自己聚在一起;西方人像水,會滲透到各處。”有人這樣評論在非洲的中國企業和中國員工。

  封閉抱團、不善於與當地人打交道、不熟悉用工法規、社會責任感不夠強、內部競爭自耗……在助力非洲經濟發展,為當地創造就業、轉移技術的同時,一些在非中企也遭遇“成長的煩惱”。

  新華社報道,27日舉行的“中國在非企業本土化與中國對非戰略”研討會上,專家、在非企業、非洲僑領共同為部分中國企業在非洲“水土不服”尋求解藥。 

  此次研討會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和北京大學非洲研究中心聯合舉辦。 

  與會者認為,在非中國國企、民營企業、個體企業為中非合作、互利共贏做出巨大貢獻,但因為非洲自主發展意識增強、西方媒體不實報道、自身存在問題等原因,導致一些中國企業在非洲形象不佳。

  不久前,中國駐坦桑尼亞大使呂友清在接受國內媒體採訪時直言,隨著近年來中非合作的加強與深入,一些在非中國人窩里鬥、缺乏法律意識、不誠信,讓很多致力於中非友好交往的人感到尷尬與難受。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所長張順洪在研討會上說,對中國而言,非洲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又是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重要舞台,規範在非中國企業行為具有重要意義。

  北京大學非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李安山表示,中企去非洲前要做好前期調研工作,增強風險意識,在發展中要切實樹立雙贏意識,尊重當地法律、習俗,多了解中非文化差異。

  曾有中國企業主想當然地認為,加班可以多拿工資,這對工資水準不高的非洲僱員來說何樂而不為?而崇尚自由、更願享受生活的非洲人卻認為,加班是對他們休息權的侵犯。

  李安山還提醒,本土化非常重要,是中國企業在非發展的必由之路。

  因為語言、習慣、工作效率等原因,一些在非中企更喜歡雇傭中國工人,企業管理層中當地人比例偏低,被非洲人詬病為“用工歧視”。

  中國社科院西亞非洲研究所副所長張宏明認為,中企在“走出去”的過程中面臨“國際化”與“屬地化管理”兩步並一步的局面,協調不好就容易打架。專家建議,在非中企本土化方面,可以多吸取西方國家的成熟經驗。

  截至2012年底,在非投資的中企超過2000家。自2009年起,中國已連續4年成為非洲第一大貿易夥伴國。非洲則是中國主要的進口來源地、第二大承包工程市場和第四大投資目的地。 

  津巴布韋華人高爾夫球協會代表甄麗紅在研討會上說,一些中企在非洲“水土不服”,歸根結底是因為沒有做好長期紮根非洲的打算。因為傳統的“落葉歸根”思想,一些中國人只把非洲當成客棧,而不是家,無法真正“落地生根”。

  “要牢記一個‘敬’字,真正做到對非洲人、非洲文化、非洲歷史的尊敬。”中國通用諮詢投資有限公司前董事長劉德冰說。

  上海師範大學非洲研究中心主任舒運國建議,中非交往中,要增強人文交往、文化宣介,加強對當地員工的培訓,中非關係發展中,經貿、人文兩個輪子要一起轉。

  北京大學非洲研究中心副主任劉海方認為,在非中企要重視承擔企業社會責任,把自身的發展和當地的發展結合起來,多讓當地民眾分享企業的發展成果。這不是對企業的要求,而應該成為企業可持續發展的一種自身需要。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