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0月29日電/電視劇《北平無戰事》在一片熱議聲中成功收官。在該劇播出的19天中,有10天登上收視榜首,豆瓣電影評分更是高達9 .3分,直接超過近年來《後宮甄嬛傳》、《士兵突擊》等熱播劇。難怪有人評價說,《北平無戰事》堪稱年度“現象級劇王”。
《北平無戰事》主要講述的是1948年至1949年國共兩黨政權交替階段,各方勢力明爭暗鬥的故事。該劇中涉及政治、反腐、厚黑等台詞引起熱議。“黨字頭上三把刀”、“一邊是代表政府的國家機器,一邊是代表民意的國家臉面,一旦發生衝突,國家機器便會踏著國家的臉面碾過去”等台詞更是在網上被不少人轉引,認為“內含深意”,甚至有人戲稱“不知是咋審過的”。
《北平無戰事》之所以成為話題,有一個大的時代背景,那就是中國現在正處於前所未有的高力度反腐風暴之下,而國民黨政府退敗前因腐敗導致最終迅速倒台的那段歷史太過觸目驚心,對其進行回顧很容易觸動人們敏感的神經。電影《建國大業》中蔣介石“反腐敗,亡黨;不反腐敗,亡國”的感慨至今仍被人引用。
“以史為鏡”是中國研究的寶貴傳統,然而“借古諷今”不能找錯了對象。國民黨政府因腐敗亡國的歷史在今天仍有巨大的教育意義,它時刻警示著中國的執政者,如果沒有破釜沉舟的決心反腐敗,那麼就有可能“被腐敗反了”。事實也證明,近兩年來大刀闊斧的反腐敗,是深得民心的。
但是不能把60多年前的狀況硬套在今天中國的頭上。1949年前夕的中國還沒有完全從戰爭的炮火中抽身,國家經濟命脈被四大家族控制,沒有人知道自己的明天會更好還是更糟糕。而如今隨著中國國力一步步走強,中國人普遍對國家有著現實預期——我在將來可以過得更好一些,儘管現在還有不少問題沒有解決。
我們可以看一看身邊的人。越來越多的農民在網上賣東西、工薪族準備買房或者換更大的房子、年輕的父母為孩子將來的學業努力打拼——這些都是現在普通中國人正在做的事,而它們是建立在對未來會更好的預期之上的。
這些年因政治隱喻而備受關注的片子不少,除上述的《北平無戰事》和《建國大業》,還有《讓子彈飛》、《一九四二》、《康熙王朝》等。對此,或許《北平無戰事》制片人候鴻亮的話更加中肯一些:“你會覺得它是個諜戰戲,它不是,它是個金融戲。再看,會覺得這是一個反腐戲,其實它也不是——它就是個歷史劇。”
是的,它就是一部電視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