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徐才厚傳記》開工1年 因徐落馬而流產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10-31 09:18:28


 

  但徐家遠房親戚徐超鎖糾正了這一說法。在他記憶中,文革時期,作為大連“五七戰士”的徐高賢回到徐家莊“戰天鬥地”了兩個半年。這應該是幼年的徐才厚最為幸福的時光,一家人終於能在一起團聚,而之前大多數時光裡,孤身一個、沒有兄弟姐妹的徐才厚同爺爺奶奶、媽媽和叔父一起生活。

  徐高賢結束島上“五七勞動”的生活後,返回大連,把在長興島地藏庵小學讀二年級的12歲兒子徐才厚帶走,不久徐妻也跟著丈夫到大連生活,作別夫妻分居兩地的生活。徐才厚的祖父、祖母則繼續住在徐家莊老宅,直至在祖居先後老去。

  貧寒子弟島外求學

  12歲的徐才厚跟隨父親,搭乘小舢板,離開生養他的長興島徐家莊,離開地藏庵小學,轉學到大連西崗區九三小學,插班三年級,從此開始了在城市的求學生活。

  對少年徐才厚好學上進的印記,迄今仍深深刻在徐才厚本家二嫂的腦海裡。86歲的老太太和他的兒子徐超鎖是這個被廢棄村莊的最後留守者,略微有點老年痴呆的老人甚至搞不清自己的年齡,但仍清晰記得徐才厚小時候的一些情形。

  “才厚從小就好念書,他爺爺奶奶都在祖屋住。他媽說你去玩吧,才厚說俺不玩,一定要背完課、寫完作業收拾好書包才出去。”徐才厚的二嫂說,“才厚每天讀書要從徐家莊走到地藏庵,來去十幾裡,一大早起床走路過去,中午老師管做飯。每月到家來收夥(食)錢。”

  城市裡的生活對農村少年徐才厚來說是嶄新的,再也不用跋山涉水起早上學,也不用吃苞穀飯了。徐才厚的父親徐高賢在大連西崗區的一家雜貨店做夥計,因為有些文化,兼做賬房。

  徐家那時就住在大連西崗區平順街31號,這裡距離原址在西崗區黃河路上的九三小學不過500米路,每天走著過去不到10分鐘。學校有統一的學生食堂,這裡的老師也不再是既會做飯又會教書的多面手。學校教學設施和讀書環境與長興島上的農村小學有很大的不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