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削減死刑罪名,中國的民意阻力從何而來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11-03 09:09:14


  中評社香港11月3日電/10月27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刑法修正草案,擬取消集資詐騙罪等9個罪中的死刑,中國學界和媒體一致盛贊。這一動向自然值得稱道,但多少令人有點出乎意料。因為中國對刑法上一次修訂中,已剛剛一攬子取消了13個非暴力犯罪的死刑。

  英國《金融時報》10月31日載文《中國削減死刑罪名的民意阻力何來?》,文章說,而不出所料的是,此番縮減死刑的動向,再次遭遇反對之聲。表面上,呼籲減少死刑在中國法學界已是絕對主流,但在發言門檻較低的博客、微博等網絡媒體上,輿論的反饋中反對減少死刑的聲音並不在少數。實際上,在占據中國人口大多數的普通民衆中,支持死刑者更是占大多數的——與之類似的是,盡管中國輿論界堅決反對刑訊逼供,其實在普通大衆的觀念中,是不能刑訊“好人”,而“壞人”不打才是不對的。

  這一微妙現象,可以借用當年美國總統尼克鬆的著名論斷“沉默的大多數(silent majority)”來概括:在公共輿論界叫地響亮的聲音其實並一定不能代表大衆,因為普通大衆通常在輿論場上是沉默的。尼克鬆此說當然本是為了自辯,未必符合事實。在美國的民主體制下,真實的大衆民意也基本可以通過議會代議機制順利地表達出來。但無論如何,沉默的大多數這一論斷本身卻極富洞見,這對於准確地認清真實的民意民情,避免被傳媒造就的輿論錯覺所誤導,至關重要——這尤其在民意表達機制嚴重不暢的國家,顯然就更為重要。

  其實,前段時間網絡寫手周小平應邀參加中國最高層舉辦的文藝座談會事件,也可以此來解釋。對周小平文章的通篇硬傷和姿態,以及官方對其青睞和庇護,中國主流文化界盡可以不屑乃至鄙夷。但這並不能說明周小平沒有支持者,可能恰恰相反,普通大衆中周的支持者並不在少數——這可能正是官方挺周的原因之一。官方可能也並不指望利用周小平一人可以改變知識階層的固有觀念,而只要能影響普通大衆就夠了。

  但樸素的民意是民意,中國死刑現狀的問題卻不容忽視。全球至少70%以上的國家已實質上廢除死刑,即便保留死刑的國家也大多原則上限於嚴重的故意殺人犯罪;對比強烈的是,中國的死刑無論絕對數量還是相對比例都居世界榜首。死刑過多,不僅有違生命權這一最基本人權的保障,而且也不經濟,例如:恰恰生命只有一次,因此死刑過多也反而可能造成,一個人犯罪後會抱著“反正一死”的心態,更肆無忌憚地實施犯罪——所謂的“投名狀”,其實正是這一法律內在悖論生動、極端的現實體現;再者,死刑耗費的公共資源成本極高,因為死刑的後果無法挽回,所以為避冤殺就必須設立極為嚴格、複雜的死刑適用機制。

  再者,重刑也可能造成新的不公平,引發更多問題。例如,中國現有非暴力犯罪適用死刑的案例,最常見、最受關注的無疑是集資詐騙罪。表面上,集資詐騙往往受害者衆多且金額巨大,的確危害極大。但問題是,集資詐騙和民間集資之間其實往往存在著較大的模糊地帶,而很難嚴格區分開來。這就導致實踐中,集資行為是否會被認定為集資詐騙,通常取決於集資者最後能否還錢,這顯然是不問主觀過錯的“客觀歸罪”,從而會混淆民事糾紛與犯罪。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