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文哲的這個戰略意圖無疑是正確的。首先,大環境對他絕對有利,因為馬政府的施政表現令到民眾普遍失望,國民黨支持率低迷,促使中間選民過去“投民進黨不放心,投國民黨不甘心”的心態發生了變化,更為有利於並非披掛民進黨戰袍參選的自己;而且在“太陽花學運”的衝擊下,不少原先相信國民黨兩岸政策的中間選民,開始對國民黨的能力及其兩岸政策的效力,滋生了懷疑。其次,泛藍陣營內部以至是國民黨內部,由於各種利益矛盾交織糾纏,而面和心不和,再加上馬英九本人的個性有點怪異,在國民黨內製造“敵人”,在排擠了一大群元老勢力之後,最近還竟然先後發動了“九月政爭”及“張顯耀共諜案”,這無疑是對中間選民以至淺藍選民產生了“驅趕效應”,甚至是部分深藍選民如宋楚瑜的支持者,更是與國民黨離心離德。再次,在個人因素方面,宋楚瑜與馬英九及連戰之間,也存在著不少矛盾,儘管性質不同,但這都是柯文哲可以向宋楚瑜“下手”的有利條件。就此而言,柯文哲要爭取宋楚瑜為主席的親民黨參與其“在野大聯盟”,在理論上並非不可能。
即使是在國民黨的內部,柯文哲因為擁有著某些可以“坐享其成”的有利條件,那就是黨內存在著“反馬挺連”和“反連挺馬”的派系鬥爭,而連勝文更是曾被視為“反馬大將”,連勝文當初擁有一定的“聲勢”,就是黨內“反馬”勢力的投射反映。但馬英九畢竟既是“總統”也是國民黨的主席,擁有實質大權,當連勝文真的要代表國民黨參選台北市長時,就必須得到馬英九的首肯和支持,這就與他的“反馬大將”角色有衝突,實際上在國民黨台北市長國民黨內初選中,馬英九就以“技術性亮票”的手法,表達了其不支持連勝文的態度。
因此,柯文哲的“制勝錦囊”有兩個,一是組成以宋楚瑜參與為重要特徵的“在野大聯盟”,徹底顛覆台北市“藍大於綠”的政治版圖;二是刺激青年選民乘著“太陽花學運”的“餘威”,到投票日踴躍出來投票,因而他曾聲稱只要青年投票率超過六成,他就一定能當選。
在組織“在野大聯盟”方面,儘管已有一些政治顏色偏藍的人物,或以言論或以行動支持柯文哲,但這些人的政治號召力偏低,甚至因為其道德形象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因而對組織“在野大聯盟”所能產生的影響力甚微。而且,新黨主席郁慕明已經明確表態支持連勝文,倘親民黨主席宋楚瑜仍然沒有表態支持柯文哲,他就無法建立“在野大聯盟”,充其量只是“泛綠大聯盟”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