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1月19日電/八隻山羊和一條狗一夜之間不翼而飛,對於安徽宿州的蕭縣農民王世平來說,是近萬元的損失,一年到頭的辛苦化成了心酸。儘管報了案,但王世平對於能否破案憂心不已。
新華社報道,王世平的擔憂不無道理。安徽是農業大省,5277萬人的農業人口占全省總人口的77%,每年還有1430萬青壯年出省務工,留下的多是老幼病殘;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安徽全省派出所在職在崗民警僅佔農業人口的萬分之三,一個駐村民警負責十幾個村上萬人的情況十分普遍,由於警力不足,基層民警對治安管理疲於應付。
安徽的情況在中西部省份並不鮮見,隨著城鎮化的加快推進和農村生產要素的加快流動,中國農村人口老齡化、空巢化趨勢明顯,土地徵用、拆遷、經濟、家庭婚戀糾紛等引發的社會矛盾不斷增多,坑農、害農、欺農等違法現象時有發生,農村治安和社會穩定形勢不容樂觀。有鋻於此,中國社會正在推進“一村一警”模式破解基層治安管理難題。
所謂“一村一警”,就是從市縣級治安、刑偵、交警等部門挑選適合和熟悉當地情況的民警進駐每一個行政村,實現“村村有警、月月見警”,把警力下沉到基層一線。
被指派到王世平所在自然村的包村民警馬小龍來自縣刑警大隊,通過對案情的深入研究,發現該鄉鎮周邊類似案件多達15起,馬小龍帶領技術人員對案件現場進行復勘和群眾家中摸排之後,確定了犯罪嫌疑人並順利抓捕歸案,為農民挽回了損失。
與轟轟烈烈的破案相比,“一村一警”活動的成效實際上更多地見於細節之中。隨著群眾與包村民警越來越熟悉,包村民警們逐漸成為群眾信得過的人,群眾有了矛盾糾紛願意主動找包村民警解決。
宿州市埇橋區宋廟村農民宋軍告訴記者,“上級要求他們(包村民警)每月至少來4次,實際上遠不止這個數,村里常有警察轉悠,對不法分子是一種震懾,對老百姓是一種安全感。”
“一村一警”就像給每個治安網格投進了一枚棋子,破解了農村地區警力不足的難題,激活了治安防控體系的整盤棋。工作實施以來,安徽農村地區人民群眾安全感和滿意度穩步提升,今年上半年農村地區刑事案件和可防性案件分別下降了3.5%和11.8%。
如今,這種“接地氣”的警務模式正在中國多地推進。山西政法系統將組建1198個“混合編隊”,為全省所有鄉鎮街辦提供政法工作服務,在今年年底前實現“一村一警”全覆蓋;率先啟動該模式的廣西壯族自治區還在部分治安複雜的行政村落實了一村兩警或多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