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文化融合,有利於清除“文化台獨”路線餘毒的影響,增進台灣社會的文化認同,進而提升台灣民眾的民族認同。
在李登輝、陳水扁主政的20年時期,台灣執政當局在文化領域推行為其分裂主義路線服務的政策,灌輸其意識形態。運用政權力量及資源,通過文化教育和大眾傳媒等機制,以意識形態的灌輸和輿論宣傳的導向,在文化、歷史方面強力推行“去中國化”政策,從而使台灣社會在政治文化層面的“國家認同”發生實質性變化,更有甚者,通過教科書的修改對青少年的影響尤為嚴重,荼毒之深不可低估。文化領域的“台獨”主張宣傳,將在一定程度直接影響和衝擊台灣社會對中華文化的認同,而文化認同無疑是民族認同、國家認同的基礎,因此進而影響和衝擊台灣社會的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
2008年以來兩岸關係發生了重大積極的變化,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取得很大的成就,台灣民眾對於兩岸關係的改善和發展狀況普遍持滿意和支持的態度。另一方面,台灣相關民意調查數據卻顯示,比之於李登輝和陳水扁主政時期,台灣民眾在認同層次方面並無太大的改變,甚至還有所倒退,這是不能否認的事實。因此必須正視這一問題,應當清楚地認識到,馬英九是在特定的環境和條件下獲勝上台主政的,他上台並非表明台灣統獨民意已經發生實質性的變化,也不表明台灣的省籍族群矛盾已經得以緩解,而他上台主政後並未傾力著手扭轉李登輝、陳水扁主政時期“台灣主體意識”逐步強化的局面,這正是現階段台灣民眾認同問題的主要原因。
清除文化領域“去中國化”路線餘毒影響,是改變台灣民眾認同現狀的迫切要求,需要兩岸各界共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