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南京大屠殺應成為全世界的共同記憶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12-12 10:52:37


 
  除了有形的紀念性建築物之外,許多無形的因素也會激活南京市民的創傷記憶,從而啟開創傷記憶的通道。任何與南京大屠殺甚至與日本軍國主義相關聯的現實事件,事無巨細無疑都會觸及南京市民敏感的神經。自1982年日本發生教科書事件後,美化侵略歷史,否認南京大屠殺的言論卻不絕於耳,日本右翼甚至公開集會叫囂南京大屠殺是20世紀世界上最大的謊言,並通過電影、法庭試圖為南京大屠殺案的戰犯翻案。日本右翼分子的言行再次揭開南京市民心中尚未痊愈的傷疤,南京大屠殺的悲慘歷史再次成為南京市民生活中揮之不去的陰影。任何同南京大屠殺相關聯的事件在南京市民中隨時都會引起強烈的反響。如1995年3月,當南京市發出為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二期工程捐贈一元錢的倡議後,南京市民紛紛踴躍響應,在1個多月的時間裡,參與捐款的市民達到100萬人,捐款總額達到160餘萬元。2000年12月,當盛島酒店拆移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正覺寺遇難同胞紀念碑而為市民獲悉後,立即引起市民的強烈反對。2002年3月,有關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更名討論,也在市民中引起軒然大波。作為公共記憶場所的紀念館和紀念碑,它們無疑已成為南京市民憑吊緬懷遇難同胞的神聖象徵和市民創傷記憶深處的一種情感寄托。
 
  由於南京媒體的強勢關注,從某種程度上而言,“南京大屠殺”成為市民日常生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據研究,自1986年至2004年,主流媒體《新華日報》、《南京日報》和《揚子晚報》共發表有關南京大屠殺的報道達800餘篇,其中90年代中後期呈迅速上升趨勢,其中有些年份其報道數都在百篇之上。其報道主題最初比較集中在新資料發掘和新人證的發現方面,其主要目的為了揭露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真相,90年代中後期後,其報道主題的範圍在不斷擴大,例如有中日兩國南京大屠殺研究新成果、南京大屠殺有關電影、日本老兵的懺悔和關愛幸存者等各個方面,南京媒體在南京大屠殺這一歷史問題的報道上越來越表現出理性的態度。
 
  今年2月27日,全國人大常委會一致投票通過將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南京城市記憶上升為國家層面的記憶,這是全體國民對南京大屠殺認識不斷提高的必然結果。實際上,南京大屠殺不僅是中國記憶,南京大屠殺這一慘痛教訓也應讓全世界人民共同記取。人類社會特別是日本人民應該同南京市民一起,不僅要將這一創傷記憶視為人類過去的共同恥辱,也要將它置換為指引人類未來和平走向的共同財富。人類應從悲慘的歷史中吸取教訓,而不應使之成為仇恨的催化劑。我們期待南京大屠殺死難者的祭日也成為國際紀念日,從而成為全世界的共同記憶。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