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王岐山推崇的反腐名臣:大清相國陳廷敬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12-19 17:07:44


 
  陳廷敬,讓督撫們“不敢腐”

  在離任北京市長時,王岐山向同僚推薦《大清相國》一書,書中大篇幅講述了陳廷敬巡查地方官場的故事

  陳廷敬與王岐山是山西老鄉。王岐山是山西天鎮人,隸屬大同;陳廷敬是山西陽城人,隸屬晉城。在山西地圖上,兩地一北一南。如今,在山西深陷“塌方式腐敗”、不斷有官員落馬之際,走訪陳廷敬的老家讓人格外感慨。

  《大清相國》一書用“幾近完人”形容陳廷敬,該書作者王躍文在接受環球人物雜誌記者採訪時說:"幾近完人’是書中打了折扣的說法,康熙對他的評價是‘可稱全人’。”王躍文認為,“全人”既可以理解為人格的完美,也可以理解為陳廷敬不僅擅長學問,能著書立說,還能在反腐治貪領域有所作為。

  出身書香門第

  陽城縣皇城村原名中道莊,1638年,陳廷敬就出生在這裡。陳家子弟以讀書為業,家族中曾出過不少進士,可謂書香門第。但陳廷敬的高祖父陳修卻屢試不第,無奈之下只好做起生意,經營煤礦和冶鐵,很快積累起龐大家資,成了當地首屈一指的望族。儘管已經富甲一方,但陳修對子孫的學業要求更嚴。到陳廷敬祖父一輩,陳家建起家塾,既教自家子弟,也收附近窮人家的孩子。及至陳廷敬的父輩,其父陳昌期經營著家族的產業,伯父陳昌言則考中進士,出任過知縣、禦史。

  陳廷敬自幼博覽群書,7歲那年,已開始讀理學家薛瑄的著作。9歲時,陳廷敬的塾師因為陳廷敬“大異人,非我所能教也”而辭職。14歲那年,陳廷敬娶了明代吏部尚書王國光的孫女為妻。同年,他和父親一起參加院試,陳廷敬名列第一,成為秀才,比父親的成績還好,這令父親既慚愧又欣喜。6年後,陳廷敬在省城太原考中舉人。

  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剛剛中舉的陳廷敬就趕上朝廷舉行會試。科舉史上,參加會試幾十年依然落榜的多如牛毛,但陳廷敬第一次會試就中了進士,從此踏入仕途。當時,陳廷敬的名字還是“陳敬”,由於與別人同名,朝廷就給他加上“廷”字,改名陳廷敬。

  由於在會試中名次不算太高,陳廷敬被選為庶吉士,留在翰林院繼續學習,相當於現在常說的後備幹部。順治去世,康熙即位,陳廷敬擔任了康熙的經筵講官,有機會為康熙講書。康熙深愛陳廷敬的見識才學,同時對他低調奉公的作風大加賞識。後來,陳廷敬一路高升,曾任都察院左都禦史和工、戶、吏、刑四部尚書,最終擔任文淵閣大學士。自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度後,幫助皇帝處理政事的大學士成為文官最高職位,相當於宰相。

  “陳廷敬生於明末、長於清初,山西當時是受程朱理學影響很大的地區,這必然影響到他。當時,理學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在理論上趨於完善,很多理學家開始強調躬行理學思想,陳廷敬就是如此。理學強調的個人道德,具體到官場之中就是自身為官要清廉,對待貪官要敢於鬥爭。”山西省陳廷敬研究會副會長、曾長期在晉城地方志辦公室工作的研究員馬甫平對環球人物雜誌記者說。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