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西點軍校學雷鋒”系假新聞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1-05 14:01:52


 
  看到哲學家李慎之文章意識到錯誤

  李竹潤向探針提到,他意識到錯誤是在1997年。這一年的某一天,李竹潤在《讀書》雜志上看到哲學家李慎之先生撰文否定“西點軍校學習雷鋒”一事。

  探針查閱1997年全年的《讀書》雜志,在該雜志1997年第一期上發現李竹潤提到的文章。這一期雜志刊載了李慎之撰寫的題為《諾貝爾與孔夫子》(以下簡稱《諾與孔》)一文。

  生於1923年的李慎之先生在撰寫此文時已74歲高齡。他是一位哲學家、社會學家、資深新聞人,也是當時著名的國際問題專家,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兼美國研究所所長。

  “前幾年流傳一種說法,說是美國的西點軍校掛有雷鋒的畫像(也有說是樹雕像的),把他作為美國軍人學習的模範。對此我曾問過在那里教書的中國教授,得到的答複是‘沒有聽說過。’”

  《讀書》雜志1997年刊文《諾貝爾與孔夫子》

  李竹潤看到李慎之的文章後,意識到自己犯下了一個錯誤,“才知道自己上了當。”

  李竹潤告訴探針,此次發微博,就是為了承認自己曾經犯下的錯誤。

  探針注意到,李竹潤所說的文章,是目前寫作者公開承認的有關“西點軍校學習雷鋒”傳言最早的文章。李竹潤向探針表示,寫完教材後,他將初稿交上去,此後又出國訪學,不知道後續情況。

  1990年2月2日清晨6點30分,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報道消息稱,西點軍校開始學雷鋒了。隨後,許多國內報刊出現同類報道。

  與此有關的消息被進一步演繹為美國西點軍校大廳掛著5個該校學生所仰慕的英雄像,其中雷鋒排在第一。此外,學校學生的手册上印有“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的雷鋒日記選段。除此之外,還有消息報道稱西點軍校學員傳誦雷鋒日記,開展學習雷鋒的活動。

  此後多年,類似的消息又分別在2002年前後以及2012年前後興起。圍繞此而起的爭議也不斷。

  錯誤成了多年心病 希望有機會更大範圍內消毒

  李竹潤也說不清楚,這則消息是如何一步步演變為現在的情況。

  李竹潤自1965從北京外國語學院英語系畢業後,一直在新華社工作,從事國內新聞對外報道。他先後擔任記者、編輯、駐外記者、中央新聞采編室主任、中國特稿社副社長等職務,是一位資深的新聞人。

  “我是新聞工作者,應該忠於事實。有錯誤就改,我73歲了,沒有想過為自己撈點什麼。一個即將入土的老頭,他覺得應該把自己的經驗教訓告訴大家。僅此而已。”李竹潤告訴探針。

  當年讓李竹潤意識到錯誤的《諾與孔》一文,由李慎之先生寫於其74歲之時。如今,生於1942年的李竹潤,也選擇在古稀之年公開承認錯誤。

  “本人對自已一切言論負全責,特承認錯誤、道歉。”李竹潤在微博上說。

  “發微博沒有什麼政治目的,這是我自己的責任,與新華社無關。屬於職務行為,我都是署真名,用筆名寫的都是個人行為。”李竹潤說,這些年,他一直認為,把這篇錯誤的消息寫入文章是人生中最大的錯誤之一,成了一塊心病。“心里不舒服,我跟學生講課,就現身說法,告誡大家,凡是多問幾個為什麼。”

  從1972年起,李竹潤開始研究美國新聞寫作。2005年退休後,他又於2001年至今任北京外國語大學新聞學院特聘教授。2009年到2013年任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客座教授。

  1997年發現上當後,李竹潤在多所高校授課時現身說法,但他總感到不够,“一直希望有機會在更大範圍內消毒。”

  李竹潤今日發布微博後,遭到了不少網友的辱罵,而他的回應是:“即使沒有這個謊言他們也會編造供自己意淫的謊言。”

  “大家罵也好,贊也好都不關心。”李竹潤告訴探針,他現在與外部聯系,主要都通過網絡和微博。“這里網友多,所以選擇通過網絡發聲,希望更多人知道。”李竹潤說,發博承認自己把“西點軍校學雷鋒”的謊言引進中國并道歉,算是放下了一塊心病。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