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製氫彈之前,他的研究興趣一直在原子核理論研究。1961年,二機部副部長錢三強找于敏談話,要求他“轉行”,參與氫彈原理研究。于敏答應了:“國家需要我,我一定全力以赴。”
1964年10月,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氫彈——這一具有更強大威懾力的核武器,成為我國核武器研製要攻克的下一座“堡壘”。
于敏率領氫彈研製團隊埋頭於堆積如山的計算機紙帶,做密集的報告,最終發現了氫彈自持熱核燃燒的關鍵。經過著名的“百日會戰”,于敏率領的團隊實現了從原理、材料到構型完整的氫彈物理設計方案,並定型為中國第一代核武器。
曾有核武器專家指出,世界上僅有兩種氫彈構型,一種是美國的T-U構型,另一種就是于敏構型。而于敏構型比美國T-U構型設計更加巧妙,首爆氫彈體積比美國要小。
我國核科學事業的重要開拓者、資深院士朱光亞曾表示,于敏在突破氫彈技術的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這一作用被一起參與研究的同事們直接評價為氫彈的“首功”。
“他獲獎當之無愧”
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到第一顆氫彈試驗成功,美國用了7年3個月,前蘇聯用了6年3個月,英國用了4年7個月,法國用了8年6個月。而中國人只用了2年8個月的時間,于敏率領的團隊創造了研製氫彈的世界紀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