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向陽進一步解釋說,在黨中央懲治腐敗的高壓態勢下,形成了“不敢腐”的氛圍,慢慢影響人的思想觀念,通過共識的達成、觀念的更新,有助於逐步實現“不能腐”“不想腐”。所以說,兩者是有機結合的過程。
中央黨校教授王傑表示,相對於制度、機制等“硬平台”建設,“軟平台”建設還要靠文化,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反腐倡廉的思想與智慧,加強官員道德自律,推進反腐“硬平台”與“軟平台”的統一。
要積極主動地傳播推介中國法治進程
剛剛閉幕的十八屆中央紀委五次全會提出,健全追逃追贓協調機制,強化與有關國家、地區司法協助和執法合作,突破重大個案,形成威懾。
高波表示,下一步,我國應在人員培訓、信息共享、案例總結、經驗解讀等方面,加大與國際反腐敗學院的協調溝通力度。同時,加強對話交流與合作,提高包括專家學者在內的專業人員的水平與業務能力。
專家認為,目前跨國追贓追逃遇到的主要障礙,就是法律制度問題。跨國追贓追逃要按照對方的法律、司法程序,拿出對方法庭認可的證據。
近年來,我國加入《聯合國反腐敗公約》和《聯合國打擊跨國有組織犯罪公約》,與38個國家簽署了引渡條約,與51個國家簽訂了刑事司法協助類條約,與93個國家簽署了檢務合作協議或諒解備忘錄,初步構建了追贓追逃的國際合作網絡。
“實現法律制度之間的銜接,很難短時間內完成。”辛向陽說,由於各國法律體系之間的差距較大,甚至還存在意識形態的差別。不過,他仍然持樂觀態度,“腐敗問題是各國共同面對的問題,能贏得國際社會的理解和支持。法律體系是技術障礙,從長遠看,這個問題可以得到解決。”
“加入該學院,可以積極主動地傳播推介中國法治進程,包括依法依紀依規推進反腐,以法治方式、法治理念治理腐敗的思路。”高波說,還要採取“引進來”“走出去”相結合的方式,邀請其專家、培訓對象到中國,進行實地考察,形成常態化的渠道,拓展國際合作的空間、機制,進而推動法治共識的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