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新西蘭華人大歷史:堅持傳達新中國的聲音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2-07 06:48:18


 
  表達新中國的聲音

  為什麼要做這些事?伍炳南說,不能讓人們偏聽一面之詞,要發出中國自己的聲音。一旁將近60歲的華人戴維插話說,要“平衡”,因為這些在移民前見到、聽到新中國的人並不希望當時國外不公正的宣傳論調影響中國的形象。

  當年的伍炳南正在父親開的蔬果店中打工,兼做油漆、建築工作;戴維那時還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在父親要求下參與文化社放電影的工作,每次都在現場幫忙連接線路、打零工。

  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放一場中國電影並不簡單。

  每次放電影前,華僑文化社都要想辦法租用場地。由於當時的政治環境,一聽說要放中國電影,多數場地管理方直接拒絕,或者提高租用費用。另外,華僑文化社的成員們也不敢公開做廣告吸引觀眾。戴維記得,當時他和父親用油印機印刷電影海報,一張張把海報送到當地華人家中,並拜托對方傳遞這個消息。

  對於個人而言,參與華僑文化社活動的多從事修理、園藝、洗衣及雜貨鋪等工作,每周都要辛苦工作6天,然後犧牲休息日來放映這些電影。

  除了國內寄來的電影,華僑文化社在當年完全沒有其他經費來源,從事的一切活動都依靠華人捐助及代訂國內雜誌獲得的手續費。伍炳南估計,當年每場電影都會有至少二三十人觀看,人們從當年微薄的收入中拿出一點錢幫助華僑文化社,推動這些活動持續。

  儘管行事低調,但他們的努力還是產生效果,越來越多華人知道這一社團,前來觀看電影。戴維記得,當年有一艘中國漁船在新西蘭北島城市奧克蘭停靠補給,水手們從碼頭上聽說了華僑文化社,通過華人輾轉邀請文化社上船放映中國電影,與水手們交流。

  一份執著的堅持

  時間已過去半個多世紀,伍炳南來到新西蘭都已60多年。關於華僑文化社的起源,很少有人能記得準確時間。

  記者從老人們那裡聽到的故事是這樣的:新西蘭女士梅普爾嫁給一名李姓華人,她特別想知道丈夫的祖(籍)國是什麼樣子,於是前往中國參觀,並見到當時居住在中國的著名新西蘭友人路易·艾黎。回到新西蘭時,李太太帶來一些記錄新中國的文字和圖片材料,並聯絡在新西蘭的華人,於是就有了文化社。

  不過,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李太太的新西蘭護照在機場被收,她無法再次出境前往中國。而伍炳南和參與文化社活動的華人遭遇也類似,當時他們一旦離境,移民機構將拒絕給他們重新入境許可,無法再進入新西蘭。

  這些遭遇現在聽起來似乎輕鬆,對於當時的華人卻是一種無形打擊。當時,不少華人受環境影響選擇到香港娶妻,但這些參與文化社活動的華人卻不能離境,否則就會失去苦心奮鬥得來的一切。同時,在當年的華人群體中,他們遭遇不解、白眼、謾罵。伍炳南與當地華人後代談戀愛時還遭到對方家庭反對。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