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27日電/對於中國來說,進口的油品不如布倫特,自己開採的油,邊際成本更低,原油的成本要低於歐美;中游煉油環節,環境成本較歐美要低很多,例如過去幾年發生石油洩漏等安全事件,石油公司支付的賠償低得驚人;下游銷售限於土地徵收、人力等成本,就更低於發達國家。按理說,中國的成品油價應該低於美國才是。
日前,一個段子在網上引起網友熱議:“今天是個特殊的日子,七年前,2008年的今天,國際原油每桶147美元,中國油價每升6.3元。2015年的今天,國際油價每桶43美元,中國油價仍然是6.3元人民幣。”
對此中石化官方微博用中國和歐盟的油價對比回應“喊冤”,以此闡述無論國際油價高低,中國的油價始終比歐盟低得多。同時指出國際原油在147美元時,歐盟油價每升14.8元,而中國每升僅為6.3元。
歐洲油價為什麼貴
從絕對油價來看,近十年布倫特原油價格,2008年7月31日的147美元每桶為最高點,其時歐盟油價為14.8元每升(含稅,以下同),美國綜合油價為7.6元,均高於中國的6.3元。如今布倫特原油價已經跌至50美元以下,英國略超過10元(2014年12月),美國綜合油價為4.3元(2014年12月),中國為6.3元(93號,北京,2015年2月)。
我們可以看到,歐盟油價持續最高,中美兩地,美國油價波動幅度大,高的比中國高,低的比中國低。中國油價在價格管制下,漲落周期被平抑,看起來似乎更有利於消費者。
油價漲落的因素有哪些?成品油的成本包括四個部分:上游開採或進口、中游煉化環節、下游的銷售以及各環節累積的稅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