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6月4日電/光是從維護中國語言的角度看,此次列出來的低俗網絡語言,也早就該被國人不恥了。
在近日舉辦的“淨化網絡語言”主題座談會上,網絡低俗粗鄙語言被發布,“尼瑪”、“屌絲”和“逗比”位列前三,這些速成而又直露的新語言,一直在網絡上被用來謾罵或者視為個性化的意願表達。很顯然,無論是對廣義上的社會文明,還是狹義上的中國語言文明,它們都在褻瀆,對於日漸普及甚至將成為傳播主流之勢的互聯網,不應該成為敗壞中國語言的“特區”。
互聯網的普及,給了信息傳播以及民眾的意願表達足夠的自由空間,目前城市未成年人的互聯網普及率達92%,農村未成年人互聯網普及率達80%,互聯網民職業中,學生群體占比23.8%,年輕人已成為網絡生力軍。與此同時,他們也是潮流、時尚的創造者和附庸者,這就很容易使網絡上流行的元素,包括新的網絡語言,以時尚的旗號進入生活,甚至形成以不知道這一“時尚”就是落伍的標準,這明顯助推了互聯網語言的使用,於是,與這種流行同在的粗肆低俗也得以躋身流行,包括此次公布的“名列前茅”的網絡語言,從開始流行之初,就有人質疑,但質疑之聲因為被視為生活時尚的掉隊者、保守者,很快就被潮流吞沒了。
互聯網的出現,不僅提供了信息快速傳播的可能,也給了每個普通人自由平等的話語機會,這是社會發展進步的結果。但是,這個自由平等,必須建立在對公共秩序的遵守和維護之上,這是時代發展到任何時候,只會恪守得越發嚴格的鐵律,因為文明的發展總是以利他為原則的。因此,網絡的出現和使用,給了每個人言論表達的自由,但絕不意味著可以肆意放縱;可以包容每個人的話語權利,並不意味著可以為所欲為,傳播形式的現代化也要以公認的倫理道德為准繩,只會隨著社會進步,文明的推進,變得更加嚴謹自律,既然如此,公認的文化認知、共同的道德操守、一致的運行規則、嚴格的約束機制,在網絡同樣適宜,如果做到了這一點,也就能使中國的語言之美,在時代的變更中得到保全了。
有人說,中國的語言是世界上少有的極其豐富的語言,可以三年學會英語、三十年學會日語,但一輩子都未必能學好漢語,光是從維護中國語言的角度看,此次列出來的低俗網絡語言,也早就該被國人不恥了。
(來源:《北京晨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