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北大清華還需要“搶狀元”嗎?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6-30 10:27:27


  中評社香港6月30日電/2015年各高校的招生工作已經逐步展開,作為中國最頂尖的兩所大學,清華和北大的招生組日前使出了“渾身解數”搶奪高分考生,並在微博上掀起罵戰,引起圍觀。

  高校間因為搶高分生源,而在微博上開罵的,北大、清華不是首例。名牌大學搶生源算不算奇聞不知道,但如此搶生源,造成目前局面的,除了大學扭曲的招生政績觀之外,主要原因是按高考分數從高到低排序進行錄取的招生機制。

  今年年初,教育部針對往年招生的亂相,頒布了“26條禁令”,其中一條為:不得在錄取工作結束前以各種方式向考生違規承諾錄取或以“簽訂預錄取協議”“新生高額獎學金”“入校後重新選擇專業”等方式惡性搶奪生源。很顯然,如果兩校招生組微博指責屬實,那麼,北大、清華兩校都違背招生禁令,教育部應啟動調查,追究兩校違規招生的責任。

  在美國,一名學生可以同時申請若干所大學,拿到若干所大學錄取通知書,再根據被錄取的專業、大學提供的教育服務,諸如獎學金進行選擇確認。不僅招生時,允許學生自由選擇,就是在求學過程中,也可自由轉學。用教育質量和服務來吸引學生選擇自己,這才是搶生源的最高境界,而對於一名學生拿到多校錄取通知書,有學校給獎學金,有學校不給,社會輿論不會認為這是惡性競爭、砸錢搶生源,而認為這是給學生選擇權,讓學校尊重學生的選擇。

  我國錄取機制卻不同。高校在集中錄取階段,沒有招生自主權,只能根據學生填報志願情況,對地方教育考試部門投檔進來的學生進行錄取,這樣一來,高校無法在招生錄取階段做出承諾,學生能否被某大學、專業錄取,要根據投檔情況而定,由於學生不是事先拿到錄取通知書再選擇一所學校,能否被錄取都存在變數,因此所謂的獎學金也是噱頭,這是教育部頒布禁令的原因所在。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