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的7月初,黃埔軍校昆明分校第一期(總黃埔11 期)正式開學。開學典禮中,穿上軍裝的曹子錡站在原雲南講武堂的操場上,他那雙只摸過筆的手第一次握緊了槍。
曹子錡腳下的這片土地,在雲南人心中,地位崇高。開辦於1909年的雲南陸軍講武堂與創辦於1906 年的北洋講武堂(天津)和創辦於1908 年的東北講武堂(奉天)並稱三大講武堂。辛亥革命後,雲南都督蔡鍔將軍下令,將雲南陸軍講武堂改為雲南陸軍講武學校。以雲南講武堂師生為骨幹組建的滇軍,在護國、護法戰爭中戰績輝煌。“朱德、葉劍英都是這裡出去的。”曹子錡掰著指頭數著,很是驕傲。
在這裡,曹子錡接受了最嚴格正規的軍事訓練,教他沙盤戰術的教官是後來的國民黨上將邱清泉,曹子錡學得很用心,被評為優秀學員。在黃埔學到的技能不僅在戰場上幫助了他,新中國成立初期,他還當起了軍校的教員。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響起槍聲,日本法西斯全面侵華,全民族抗戰就此拉開帷幕。民族存亡之際,黃埔軍校昆明分校第一期700餘名學員提前畢業,奔赴戰場。
這一別,可能就是永訣。曹子錡的同學樊成楦被編入國民革命軍第58軍,北上台兒莊,為國捐軀。憶起這位好友,曹子錡依然心如刀絞,垂淚低語:“犧牲了……早就犧牲了。”
由於成績優異,曹子錡擔任龍雲警衛一團少尉排長,後編入國民革命軍93軍18師。他的抗日戰場與滇緬公路緊緊相連,這是一條用血肉鑄就的奇跡之路,被稱為抗日戰爭的生命線。
當時,日本侵略者已開始對中國實行國際封鎖,東北與東南道路均被切斷,阻止國際社會向中國輸送物資,中國必須打通一條與外部世界聯繫的通道。1938 年,雲南緬甸之間出現了一支20 萬人的隊伍,這是世界上最奇特的築路大軍,他們為滇緬公路傾其所有。
公路沿線近30個縣的青壯年大部分都應征入伍了,因此築路大軍中大部分是老人、婦女和孩子,還有孩子們帶來的各種寵物:猴子、狗、雞和長尾巴的鸚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