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中國投入巨資成吸收外國技術的“創新海綿”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7-11 17:12:02


  中評社香港7月11日電/今年較早前,惠普前董事長卡麗·費奧瑞娜宣稱:“中國人會考試,但……他們不太有想象力,不會創業,不會創新,所以偷竊我們的知識產權。”該言論引發全球討論當今時代的一大商業問題:中國能創新嗎?

  懷疑者稱,中國保護知識產權不力,且商業模式抄襲現象普遍,這證明中國企業不會創新。新近的兩個出版物為辯論另一方擊鼓。麥肯錫全球研究院(MGI)的報告《中國對全球創新的影響》認為,中國企業正嶄露頭角。管理咨詢顧問謝祖墀在新書《中國攪局者》中認為,在政府創新政策推動下,中國充滿活力的民營企業正崛起。

  多年來,中國投入巨資試圖成為吸收外國技術的“創新海綿”。儘管如此,這個國家在創造世界級醫藥、民用飛機和汽車方面仍落後於西方。但在許多其他領域,中國如今在兩個創新方面領先全球。一是改善消費產品及其銷售的商業模式;二是使生產過程更便宜、更快、更好。中企如今在家電、互聯網軟件和消費類電子產品等方面比外國競爭對手更會賣。本土市場龐大是個有利條件,但他們自己也是飛毛腿。

  中國企業創造了新型商業模式。西方網絡公司多數收入來自廣告。但中國廣告業規模只有美國的約1/8,所以中國的數字化企業必須尋找新法子賺錢。比如,騰訊90%的收入來自在線遊戲、社交平台虛擬產品銷售和電子商務。

  那國家的作用呢?悲觀者稱,中國官僚機構對私營部門的創新不利。謝祖墀先後擔任過波士頓咨詢公司等企業的中國事務主管。他細述了中國大陸的創業經濟如何從毛主義政策的廢墟中崛起。但這名大資本家堅稱,“單靠公司自身無法長期大量投入創新所需的資源”。在美國,國家對大學和國防研究的投入,促成惠普這樣的矽穀早期新星,在中國也是如此。令人鼓舞的是,中國如今一年有2000多億美元用於研發,占GDP的比例雖遜於美國,但已超過歐盟。

  費奧瑞娜說得對,大多數中企並不在技術尖端。但若說中企不能進行創造價值的創新,那可就錯了。惠普本身就被中國的聯想超越。後者成為世界第一大計算機製造商,靠的不僅是大力收購西方企業,還有不俗的內部產品研發。

  (來源:英國《經濟學家》)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