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走出去’不再像以前那樣主要做最低端的施工工程。”隆國強近日在國研智庫論壇2015年中國資本峰會上表示,大部分企業已具備總包能力,包括設計、融資、總包合同的實際完成額以每年20%到30%速度增長。“最關鍵的是,中國的水泥廠、發電廠等裝備都跟著這些工程承包‘走出去’,把中國一大批裝備帶到了全球”。
產業布局上,《意見》選擇國內製造能力強、技術水平高、國際競爭優勢明顯、國際市場有需求的領域為重點,梳理了12個重點行業,即鋼鐵、有色、建材、鐵路、電力、化工、輕紡、汽車、通信、工程機械、航空航天、船舶和海洋工程,並有針對性地指出了相應行業“用何種方法走出去更好”。
“這12個行業抓得很准,正是國內迫切需要升級轉型的行業,這些產業正是國外需要、國內有優勢,而且具有帶動作用,比如高鐵可以帶動一批項目、貿易裝備、基礎設施建設等同時走出去。”鄭軍稱。這12個行業裡主要是重化工行業,領頭的主要是國企。“中國企業‘走出去’的第一方陣就是高鐵、核電、電網電力設備,有競爭實力,尤其是高鐵,1.6萬公里里程的營運經驗,沒有其他國家可以做到。”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陳耀分析稱,像鋼鐵、有色、建材、電力設備等行業,中國都有優勢。
多位業內資深人士亦強調,優勢產能並非簡單的過剩產能轉移。以非洲為例,它“比中國落後二十到三十年,非洲的建材水泥價格是中國的30倍,這些產能輸出過去恰好是非洲發展階段最需要的,絕非淘汰產能,這符合經濟規律、產業發展規律和國際關係規律”。
簡政搭台
“中國的資本輸出必須不同於西方資本,要有全球胸懷、全球視野。”在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副主任何亞非看來,國際產能合作要具備幾個條件,一個是兩國之間的政治溝通是否順暢;二是 “要兼顧對方國家的經濟總體發展戰略,不能僅僅從自己單方面盈利性的角度考慮;中國作為發展中大國,將來是要在全球起引領作用,要考慮國家形象和大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