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龐建國:兩岸產業合作有高度的合理性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8-01 00:23:28


龐建國教授。
  中評社香港8月1日電(記者 張爽整理報道)台灣中國文化大學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龐建國在第六屆台灣研究新跨越學術研討會上發言。他說,實際推動經驗顯示,兩岸產業合作有著高度的合理性,並且有一定的方法路徑可循。龐建國以“搭橋專案”作為經驗案例,嘗試結合理論分析與實際經驗,來探索提升兩岸經濟制度化合作的可能路徑。

  龐建國介紹說,“搭橋專案”從2008 年底實施以來,至今6 年有餘,按照台灣官方想法,其政策意旨和主要作法如下:首先,從全球分工體系中挑選出兩岸可以優勢互補,且有龐大商機或發展潛力的產業項目。其次,採取“政府搭橋,民間上橋”的作法,由政府撥發經費,舉辦兩岸產業合作及交流會議,搭建交流橋樑與合作平台。第三,以一產業一平台的模式,讓民間企業在各平台上進行互補性合作。第四,合作形式包括了共同研發、共同生產、產銷合作、共同投資,乃至於兩岸企業攜手,展開營運管理、產業集資、金融服務、和倉儲轉運等等合作。
最後,藉由制度化合作機制,促成兩岸企業聯手進軍國際市場,創造兩岸互利雙贏。

  龐建國指出,“搭橋專案”的推動成效並不理想。他說,舉辦過“合作及交流會議”的19 個產業項目中,只有通訊、LED照明、冷鏈物流和電動車4 個項目,進入共同試點層次,以及太陽光電在檢測認證上取得了進展。其餘項目,大多未進入實質性的合作。同時,“產業合作及交流會議”逐漸出現了疲態,業者參與的意願降低。

  為了找出“搭橋專案”不成功的原因,克服兩岸經濟制度化合作的障礙,龐建國首先分析了兩岸產業合作的合理性。他認為,首先信息技術進步、運輸能力提升、以及世界貿易組織等國際建制的成立,促成了以自由貿易為主軸的全球化擴大加深,在此種潮流趨勢下,海峽兩岸各自依據要素禀賦,彼此銜接產業供應鏈或串聯生產網絡,是很自然的事情。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