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子遊戲”的理論基礎是:大國要想避免在國際間勒索(無論是政治的或軍事的),必需擁有能夠自保的、充沛的核武力量,30年前,已故的前美國總統尼克森在廣島原子彈爆40週年前夕接受“華盛頓郵報”訪問時說:“靠著核子武器,我們至少阻止了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發生。”頗能反應主張“核子外交”的部份政客的看法。
至於冷戰時期克林姆林宮的看法呢?它的“核子遊戲”可能有更深一層的作用。當時的莫斯科領導階層顯然認為,它的軍事力量─尤其是戰略武力愈強,愈容易達到其追求的政治目的。觀察家同意,當時的蘇聯頭頭普遍存在一個根深柢固的觀念:如果他們不能保持軍事戰略和核武的優勢,將不成其為一個超級強國,它將落在日本,甚至西德之後。而今,蘇聯早已瓦解,但當年克林姆林宮的想法,卻被不少“國際核武俱樂部”會員或準會員所承繼。
在此背景下,儘重人類已處在所謂的後冷戰時期,但是“國際核武俱樂部”成員尤其是超級強國,仍在發展核武,展示其嚇阻力量。此種發展殊難理解,就像美國前國防部長麥納瑪拉所言,他不相信“核武俱樂部”任何一方率先使用核彈頭,而能取得絕對的勝利,核武既然意在嚇阻,如果各方面不要“自己嚇自己”,為何不能限制其發展?
地球上存有5萬件核武,實在太多、太危險,也太不可思議。即使“核武俱樂部”成員能夠自制,保證不率先使用,然而這些核子武器萬一落入恐怖組織手中,全人類都將成為人質,屆時將何以自處?這非危言聳聽,自從俄羅斯瓦解,兩萬多個核彈頭散在幾個政經情況並不穩定的獨立國協國家,迄今依然令人膽顫心驚。
廣島上空43秒,人間禍害70年,人類的矛盾和危機並未紓解。地球只有一個,“廣島第二”不容出現,這實在是值得全人類深思的課題。
(作者:黃肇松 台灣世新大學講座教授、台灣中華日報董事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