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訪問德國時,李克強總理向德國總理默克爾贈送了一個“神秘禮物”:一把由3名中國學生用德國機床製作的“魯班鎖”。
魯班被公認為中國工匠鼻祖,而“德國製造”則是現代製造業的標杆。有評論這樣解讀總理向默克爾贈送“魯班鎖”的深意:1000多年的故事和100多年的故事這樣相遇,全球最大製造國與最精良製造國之間的合作令人期待。
事實上,當人們提及“中國製造2025”時,往往會以德國的“工業4.0”作比較。這個提法最早出現在2013年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並很快上升為德國的國家戰略,旨在支持工業領域內新一代革命性技術的研發與創新。
通過技術進步和產業政策調整重獲製造業優勢,幾乎是所有工業強國的選擇。為此,美國制定了“再工業化”、“先進製造業夥伴計劃”;日本開始實施“再興戰略”;韓國拋出了“新增動力戰略”;法國也提出“新工業法國”。
在眾多工業強國紛紛出台各種工業升級計劃之時,“中國製造2025”及時出台恰逢其時。英國《經濟學人》雜誌評價說,很多人都理所當然地認為,到了一定時候,中國這一製造業大國就會因後勁不足而將“接力棒”交給其他國家,但如今中國不僅沒有鬆手,反而把棒捏得更緊了。
梳理新一屆政府組成以來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互聯網+”與中國裝備“走出去”被視為李克強為“中國製造2025”找到的兩個加速器。他反覆強調,要推動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製造業結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