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抗戰記憶:白求恩的樸素與嚴謹令人難忘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8-10 09:12:25


白求恩(來源:網絡資料)
  中評社北京8月10日電/山梁之間,胯下一匹白馬,目光炯炯凝視遠方……在延安革命紀念館內,一張白求恩從延安趕往華北前線途中的照片,引來不少觀眾駐足。

  據新華社報道,對照片中的人物,94歲的白光耀有著不同於他人的情感——那曾是與他共同親歷戰場硝煙的“外國同志”。70多年過後,那些與白求恩並肩戰鬥的日子,依舊清晰如昨。

  “他的艱苦樸素,他對工作的嚴謹認真,讓人印象深刻。”4日上午,在陝西省延安市子長縣瓦窑堡鎮的家中,這位抗戰時期晉察冀軍區醫院手術隊護士長,平靜地回憶起白求恩。

  與白求恩初次見面,是在1938年晉察冀軍區醫院的歡迎會上,白光耀對眼前身材高大、高鼻藍眼的外國醫生很是好奇。很快,白求恩便與大家打成一片。每天清晨,他早早起床,微笑著用英語向每一位過路者問好。在翻譯的提示下,白光耀也學會了“早上好”的英語發音,與白求恩有了最初的交流。

  “他待人隨和,對待工作卻非常認真。”當時白求恩的手術隊共有8人,白光耀擔任護士長。老人回憶說,有一次手術隊轉移到河北平山,他跟隨白求恩到當地醫院查看傷員,發現病房內一位重傷員無人護理。白求恩非常惱火,立刻叫人把傷員抬上手術台清理傷口準備手術。隨後,醫院負責人趕來歡迎白求恩,卻遭到了他的嚴厲批評。

  “你們不去照顧傷員,卻來歡迎我,有什麼資格當領導呢?”這句話,白光耀記憶猶新。

  抗日根據地的醫療條件極為艱苦,白求恩就地取材,設計出一種橋形藥馱子,兩邊兩個大木箱用於放置藥品和手術器械,緊急時合併起來就可變身臨時手術台。“這個器材非常實用,大家都把它叫‘盧溝橋’,”白光耀說,手術之餘,白求恩還自己編寫教材,製作手術工具,給醫護人員講課培訓。

  在戰地的白求恩,把自己同八路軍將士融為一體。白光耀回憶,1939年9月,由於前線醫療物資短缺,白求恩準備回國籌措經費和藥品。啟程在即,卻遭遇日軍對抗日根據地的“掃蕩”,他臨時決定留下,帶領手術隊趕到淶源縣摩天嶺前線。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