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美解禁太空合作?國際空間站迎首個中國項目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8-10 11:06:24


 
  這一條款出自於美國眾議院撥款委員會商業、司法、科學及相關機構小組委員會主席弗蘭克·沃爾夫之手,因此被稱為“沃爾夫條款”。沃爾夫也是一個典型的、鼓吹“中國威脅論”的議員。他曾多次公開宣稱,“中國是一個活躍、富有侵略性的間諜威脅”。

  法案通過後,美國甚至在2013年禁止中國科學家參加國際天文學界的開普勒科學會議,雖然此事之後因各國科學家紛紛抗議並抵制會議而允許中國科學家參加,但“沃爾夫條款”也導致了美國航天機構都害怕跟中國打交道。

  實際上,對於“沃爾夫條款”,NASA一直都頗有微詞。NASA局長查爾斯·博爾登(Charles Bolden)在今年6月的一個採訪中便表示,至少需要允許NASA和中國空間項目的官員進行交流。“在我的任期可能不能實現,但我希望我的下一任能夠和中國的同事們坐下來一起交流”他當時說。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6月舉行的第七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成果清單中,有一條專門提及了空間合作:決定建立雙邊政府間定期民用航天合作磋商。中美政府間民用航天合作對話首次會議將於2015年10月底前在中國舉行,在民用航天合作對話之外,雙方同意在中美副部級戰略安全與多邊軍控磋商框架下,並在下一次磋商前,就外空安全事務開展交流。
這短短的一句話被認為是為封禁多年的中美太空合作打開了一道缺口。
 
  美國太空政策分析網站SpacePolicyOnline.com在一篇文章中提及,為了繞開“沃爾夫條款”,來自NASA的人員可能會以美國國務院下屬海洋及國際環境暨科學事務局(OES)的名義來到中國參與對話。這可以被看做是自2011年中美太空合作對話全面中斷以來的“破冰之旅”。

  無獨有偶,日本《外交學者》網站7日刊登美國海軍軍事學院教授Joan Johnson-Freese的一篇探討中美太空合作的文章。她在文章中表示,中國在太空領域的發展即便沒有美國也突飛猛進,導致中美兩國在太空領域的競爭加劇。美國全面禁止中美太空合作未能達到遏制中國太空技術發展的目的,同時也與美國建立可持續空間環境的目標背道而馳。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