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政府公布的資料,截至2012年6月,港府土地儲備包括:理論上最多有391.5公頃的“住宅/商業”發展用地, 5.7公頃商業發展用地, 167.7公頃工業發展用地,以及其他用途的土地。其中一個突出的數字是932.9公頃預留予“鄉村式發展”的土地。根據政府在1972年引入的“小型屋宇政策”(俗稱“丁屋政策”),每名新界男性原居民均可向當局申請批准,在所屬鄉村合適土地內興建三層高、上蓋面積不超過700平方呎的丁屋。
港府拒絕推算要滿足未來興建丁屋申請所需的土地面積,但承認目前已有10,000宗申請尚待審批。除非港府甘願進一步削減土地供應規模,引起市區居民的不滿,否則恐怕難以滿足如此龐大的需求。
至於167.7公頃預留作工業用途的土地,包括用作低密度、低增值工業用途及露天貯物的鄉郊土地,當中不少屬於棕地。要釋放這些土地作發展用途,政府堅定的行動是必不可少的。
在住宅發展方面,目前政府物色了150幅具建屋潛力的土地,若技術上可行以及獲得改劃土地批准,可提供多達22萬個單位。為增加土地供應,現屆政府致力提升地積比率及改變土地用途,但在不少地區遇到強烈反對。港府亦制訂了長遠增加土地供應的計劃,包括建設新市鎮,進行大型填海,善用岩洞,以及倚靠港鐵公司與市區重建局的發展項目,以期彌補住房短缺。
然而,從前期研究開始,造地過程隨時需要至少20年,大型填海工程需時更長。遠水難救近火,港府各方面發展計劃,恐怕將在5年內面臨土地嚴重短缺。
我認為,港府有必要提出更果斷和治本的策略,我們需要成立法定的“土地發展局”,賦予這個新機構充足資源和法定權力,為香港建立長遠土地儲備。土地短缺是窒礙香港發展的最大掣肘。如果政府缺乏一套對本港土地需求的整全預想和長期的土地儲備,面對著千頭萬緒的發展問題,恐怕無從解決。
來源:南華早報中文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