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加強溝通與相互理解
人們常說香港是一個多元社會,由於歷史原因,這裡華洋雜處,東西交匯,不同意見在這裡交鋒,不同觀念在這裡碰撞。但是,只要是愛國愛港,港人在各種事務上就可能存在最大公約數。習近平主席曾說,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是我們的奮鬥目標。那麼對於香港所有從政者而言,是不是香港市民的需要就是我們努力的方向呢?如果有這樣的共識,有這樣的“最大公約數”,香港的明天一定會更好。
當然,要找到“最大公約數”,同樣需要加強溝通和相互理解,需要在基本法和“一國兩制”的框架下會更好,尋找共同的話語和共同的方向。
時至香港佔領運動一周年,不少媒體在總結反思一年前不堪回首的那79天,那是香港歷史上很無奈的一頁。對於那些參與佔領行動的激進者,那些涉世不深的年輕人,多少年之後,他們會怎麼看待自己的過激行為,怎樣看待這場“佔領”運動?這或許是他們自己的事情,但是,如何書寫這段歷史,卻大有思考。那時,我們如何告訴下一代,香港有什麼天大的分歧,多大的恨和多大的怨,必須用近80天的“佔領”來表達?衝擊政府、衝擊立法會、對抗警方,是一個成熟社會所為,還是一個缺乏理智社會的行為?對於極少數別有用心之人,我們不予置否。但是對於多數青年,多數參與佔領行動的人來說,他們有無專注地傾聽對方,冷靜地表達自己─這裡的自己,不是人云亦云, “三人成虎”,而是獨立思考;而對政改的評判,也不是戴著主觀眼鏡,以狹隘之見曲解客觀事實本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