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李克強為何念念不忘棚戶區?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10-11 10:10:39


2013年2月3日,李克強在內蒙古包頭北梁棚戶區居民高俊平家中。
 
  總理這次到訪半個月後,包頭市政府迅速召開專題會議,研究加快棚戶區改造。很快,這片規模罕見的集中連片棚戶區,以令人驚異的速度消失了:曾經密密麻麻、灰撲撲的破舊平房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整齊的“板樓”;原本出門要經過的狹窄泥濘的巷道,變成了寬敞整潔的社區廣場;煙熏火燎的煤爐、需要排長隊等待的旱廁,以及漏雨的房頂,一並都成為歷史。居民們頭一次在自己家里享用上了暖氣、自來水等現代生活設施。

  坐在自家的客廳里,“小屁孩”高宇博掰著手指向記者一一列舉新家的好處:有寫字的桌子、不出門就能上廁所、有暖氣不用怕火爐燙手。而他的爺爺高俊平則笑呵呵地贊嘆,新家“舒適又敞亮”,家具“各有各擺放的地方”。

  老高說:“家里敞亮,我的心里也敞亮多了。”

  “這是人類一項偉大的工程”

  在高俊平新居客廳牆上掛著的像框里,有一幅照片:狹小低矮的房間里,他與李克強總理並肩坐在床頭,拉著家常。這位58歲的退休工人回憶說,總理一點兒也沒有“大官”架子。他穿著一條“和自己一樣的黑褲子”,握著自己的手說,這樣的房子讓他“心里感到不安”。

  “我們正在加快推進棚戶區改造工程,希望能讓你們盡早住上更好的房子,讓你們的生活逐步變得好起來。”總理當時說。

  像類似的“經典”場景,經常會出現在李克強總理基層調研考察活動中。“棚戶區改造”幾乎是他每次調研考察“必不可少的內容”。2013年12月,總理在天津西於莊棚戶區弓著身子穿過一道木門,來到77歲的棚戶居民李忠義家中。他說:“你們雖然生活在繁華大城市,卻長期住這麼簡陋的棚戶區。黨和政府一定要讓您老人家在晚年住上有暖氣、有廚房、有衛生間的新房!”

  2014年3月,李克強在內蒙古赤峰鐵南區棚戶區,對棚戶居民隋富承諾,政府將加大棚戶區改造力度,讓大家盡快住上樓房。“不能再讓你們一下雨就提心吊膽了!”

  李克強自就任副總理到總理以來,始終念念不忘棚戶區改造,這與他在基層工作那段刻骨銘心的經歷有關:2004年12月,李克強履任遼寧省委書記後的第一次基層調研考察,就是位於撫順的莫地溝棚戶區。冒著零下30度的嚴寒,他弓著腰走進王文章、錢淑潔兩位老人的家中,發現冷風正從開裂的牆縫里“呼呼往屋里灌”,水缸里存的井水已經被凍成硬邦邦的冰疙瘩。

  李克強問了他們平時生活中的許多細節問題,臨出門前他留下一句話:“現在你們的房子是東倒西歪、破破爛爛的,等我下次來,砸鍋賣鐵也要讓你們住上新樓房!”最後,他對這裡的棚戶區居民承諾:“要是我說的話實現不了,你們就來省委罵我!”

  4天後,在遼寧省委第九屆八次全會上,棚戶區改造被列為全省的“一號民生工程”。隨後,這項被聯合國人居署譽為“世界奇跡”的遼寧棚戶區改造工程拉開了帷幕。一年後,在棚戶區住了多半輩子的王文章老人等棚戶區居民搬進了有自來水、有暖氣的新樓房。

  2012年,悉尼大學城市與規劃研究中心教授愛德華·布萊克利在莫地溝看到了一幅煥然一新的畫面:一排排橘色的6層小板樓,環繞著一片擺放著健身設施的社區廣場。

  他連連贊嘆:“這是人類一項偉大的工程。”

  聯合國人居署專家班吉·奧仁拉·奧因卡則更加看重實現這一變化中的“中國經驗”。這位常年關注“城市貧民窟”問題的專家表示,中國棚戶區改造中“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的經驗模式,對世界各國都具有借鑒價值。

  棚戶區是歷史欠賬,也是城市傷疤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