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失聯的私募基金:大多已人去樓空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11-29 11:44:46


 
  除了部分失聯私募機構有違約兌付,甚至涉嫌“跑路”者外,北京商報記者也通過中國基金業協會官網查詢發現,12家失聯(異常)私募機構中,10家機構并未發行產品。

  監管兩難

  從12家私募機構集體失聯的現象不難看出,盡管私募基金已經受到“陽光化”監管,但力度依然不够,私募公司非法集資、卷款跑路事件還頻頻出現。然而,面對民間百花齊放的私募基金行業,仍有大部分創始人是合規經營的,若監管過於嚴苛,又怕一棍子打死,這也讓監管層處於兩難的尷尬境地。

  事實上,早在2014年私募基金就正式被納入證監會監管,但與公募基金公司不同的是,私募基金管理人主要是實行備案制管理,由中國基金業協會負責牽頭。截至目前,基金業協會備案的私募管理人已經超過2萬家,雖然基金業協會在私募監管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監督作用,但需要指出的是由於低門檻的備案條件,也讓很多中小型的非法私募混入了其中,對多家私募失聯的情況也沒能及時察覺,備案制無法真正起到監管作用。

  2014年8月《私募投資基金監督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的實施,盡管對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條件、合格投資者標准、宣傳推介、從業人員等法律明確要求的事項進行了規定和細化,但從出台近一年多的效果看監管力度依然有限,引發的集資詐騙等案件更多的還是留給公安部門。


  “由於私募基金的創始人大多出於民間,且具有私募基金運作形式靈活、不向公衆公開發行等特質,都決定了監管層對私募基金的監管無法嚴格統一。并且在中小企業融資難、鼓勵創業的背景下,私募基金又是一個較好的融資渠道,國家近兩年鼓勵大力發展,因此無論是備案制還是《辦法》的實施都是本著行業自律的精神,但同時私募非法運營的現象又不斷滋生,這也是監管層感到‘兩難’的問題。”招銀萬達投資管理公司總經理顧小明指出。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