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人才外流”反轉 “海歸”回國成為主流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12-02 09:38:58


  中評社香港12月2日電/隨著我國持續加大投入和加強科研基礎設施建設,科研人才滯留海外的情況正在發生改變。加之我國啟動了一系列措施鼓勵海外華人科學家回國,包括提供經費充足的學術崗位,以及有效的激勵機制,越來越多的高層次科學家回到國內。

  經濟日報報道,11月25日,世界頂級的科學期刊出版公司——自然出版集團以中英文兩種語言,面向全球發布了題為《轉型中的中國科研》的白皮書,為處在關鍵發展期的中國科研“把脈”。這份報告的依據是其最近對1700多名中國一線科研人員進行問卷調查和當面訪談中所收集到的信息。

  白皮書指出,中國的科研環境與其經濟一樣,也處於轉折關頭,需要克服一些獨特挑戰,以提升中國科研產出質量和影響力,支持可持續增長。

  年輕科研人員對國家充滿信心

  白皮書首先關注的是中國科研一個良性發展趨勢,長期困擾中國的“人才外流”正逐漸轉變為“人才回歸”。中國吸引、培養和留住科研人才的不斷努力取得明顯成效,從海外招回了大批科學家。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的數據顯示,在美國攻讀理工科的中國籍研究生數量從1987年的1.5萬人增加到2010年的4.3萬人,幾乎增加了兩倍,中國由此成為美國理科博士最大的海外來源國。受高薪和優越的科研環境的吸引,這些畢業生大多數傾向於留在美國。

  但是,隨著中國持續加大投入和加強科研基礎設施建設,這一現象正在發生改變。中國政府已啟動了一系列措施鼓勵海外華人科學家回國。其中就包括“千人計劃”,該計劃旨在通過提供經費充足的學術崗位,以及有效的激勵機制,從海外吸引高層次的科學家,特別是中國籍科學家。

  白皮書顯示,在此次調研中,幾乎所有的受訪者和近二分之一的問卷調查回復者,都是在這一波“海歸”浪潮中回到中國的。

  從中國年輕科研人員那裡收集到的最新數據也表明,這種“人才回歸”或“海歸”模式在未來會更加明顯。儘管接受調研的許多博士生和博士後科研人員仍有出國計劃,但85%的人都表示計劃在5年之內回到中國。報告中說:“顯然,許多年輕的科研人員都對中國科研環境的持續改善充滿信心。只要獲得有力的支持,下一代科研人員將會回饋中國科研。”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