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三峽庫區出土遺物上千件 從新石器到明清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12-14 18:03:31


土壙石室甕棺墓
  記者日前從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獲悉,該院在三峽庫區的一處古墳壩遺址取得重要考古發現,共出土陶、瓷、銅、石等各類遺物及標本近千件,時代涵蓋新石器、商周、漢、宋元、明清等多個時期。

  古墳壩遺址位於涪陵區南沱鎮睦和村一組,地處長江右岸小地名為廟岩河的二級台地上,埋藏面積約3000平方米。遺址位於三峽水庫消落區,長江水位的反覆消漲對遺址形成了一定影響,近年來的取土活動對遺址造成了巨大破壞。

  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從今年7月至9月對該遺址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完成發掘面積近900平方米,清理灰坑10個、溝7條、窑2座、灶4座、柱洞2個、墓葬2座及甕棺葬1座。

  新石器時代遺存以一座土壙石室甕棺墓為代表。墓室以沙岩石板砌築,墓底平鋪石板二塊,左右壁各圍石板二塊,前後壁各圍石板一塊。葬具為口部相互套合的2件網格紋夾砂陶甕。甕內骸骨已不存,葬式不明。

  商周遺跡則包括窑、灶等,出土遺物以陶器、石器為主。其中,陶器以夾砂陶居多,器形豐富多樣,主要有花邊口缸、高領罐、小平底罐、尖底盞、尖底杯、圜底鉢、器蓋、紡輪等。紋飾也接近10種,包括繩紋、網格紋、拍印紋、戳印紋、凹弦紋、附加堆紋等。商周時代的石器以打制石器為主,有少量磨制石器,器類有斧、錛、鑿、鏟以及石核、石片等。

  漢代遺存以兩座同冢異穴的石室墓為代表,封土可分4層,殘高1.9米。兩座墓葬平面均為“刀”形,呈竪向軸對稱布局,甬道間以橫長方形通道相連接。墓室內主要以條形花紋磚鋪地。墓葬隨葬品有“軍假侯印”銅印章、釉陶釜、灰陶鉢等。

  重慶文化遺產研究院專家表示,遺址堆積自新石器時代延續至明清時期,為三峽地區聚落考古研究提供了重要參考資料。本次考古發現還對完善三峽地區新石器至商周時期考古學文化序列等問題具有較重要的學術價值。

  擴展閱讀: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