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厅官战城管”荒谬吗?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12-17 14:47:29


監控畫面顯示,19點39分,畢國昌從佳麗花園小區出來,再次前往市政府。
  中評社香港12月17日電/就快退出舆论风口的三亚“厅官战城管”一事再添波澜。一篇名为《最新视频铁证!扒开毕厅长的丑陋嘴脸!》的文章近日在网上传开,该文用多段监控视频证实,“被三亚城管欺负得只剩裤衩”的退休厅官毕国昌,在自行车和衣物被城管扣走后,并非如其自述的“虚弱地走到市政府”,而是打车回家随后前往市政府。事后,毕国昌向媒体和公众致歉承认有所隐瞒,并解释称,当时是想通过舆论的方式维权,想“事情大一点,能获得更多人的关注”。

  美国《侨报》12月15日载文《“厅官战城管”荒谬吗?》,文章说,事件一波三折,赚足了公众眼球。尽管尘埃尚未落定,人们该反思些什么?还需要一层层的厘清和探讨。

  首先,事件为何会在“握手言和”的“大结局”之后再起波折?监控视频的发布者用意很明显,是想通过为毕国昌贴上道德缺失的标签来引导公众舆情反转,使公共转向对“说谎者”的道德挞伐,从而为城管开脱,弱化其执法不当的负面影响。

  一面是精心布局博眼球,一面是转移视线耍心机,事件双方仿佛手中握着魔法棒,指挥着者公众的舆论走向。

  当然,也有理性的网民指出,毕国昌的道德瑕疵不能抵消城管的执法不当。甚至有人同情毕先生,称“针对个人维权难当然要把事情说得严重才能引起注意”。诚然,在当今中国,用夸大事实甚至制造恐慌的行为来引起关注,倒逼有关部门解决问题的维权模式,几乎成为一种共识。2013年,曾在广东打工的冀中星就因受到不公正对待后上访10年无果,选择在北京首都机场自爆,制造了轰动一时的“7•20首都机场爆炸案”。不惊人、不被舆论发酵就无人理睬,不能受到公正对待。这种思维是极其可怕的,今天是“厅官撒谎”,谁能保证明天不会再出现一个自爆的冀中星?

  一个社会,如果事情的解决要靠撒谎,要靠闹大事情,无疑是很不正常的,它暴露的是社会法制的不完善,直戳法治的公平之痛。健全的社会,任何事情的解决,都应该是以法律为准绳、以事实为基础,一视同仁。只有执法机关和政府部门及时公正地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才能打消民众的“撒谎维权”“闹大维权”惯性思维,才能让社会更为和谐地运转。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