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專家解析外匯儲備下降:未來匯市平衡必由之路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2-24 17:38:31


  中評社香港2月24日電/我國外匯儲備規模自2014年6月接近4萬億美元的規模頂峰降至今年1月的3.23萬億美元,令市場頗為不適應。一些觀點認為,外儲的持續下降是由於人民幣匯率下跌預期加強,導致國內大量“資本外逃”。人民金融專訪市場人士與專家解讀認為,我國外儲下降主要由於“藏匯於民”、企業加大外債償還力度和企業加快對外投資,這利於我國宏觀穩定和未來匯市建設,與“資本外逃”存在根本性區別。

  外儲去向:“藏匯於民”+歸還外債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高級研究員管濤指出,“資本外流”不等同於“資本外逃”。一般認為,資本外流是指資本淨流出。從我國近期的國際收支平衡表上都可以看到,資本項目為逆差,反映資本是流出的,即符合“資本外流”的描述。但一些媒體,尤其是外媒將“資本外流”與“資本外逃(capital flight)”混淆,後者指的是違法違規的資金流出和永久性的資金流出,這並非我國的現實情況。

  他認為,我國資本項目呈現逆差主要有兩大去向。一是“藏匯於民”,即企業從原本不持有外匯頭寸,都賣給銀行,轉為現在持有外匯,由銀行在境外使用。此外,在人民幣單邊升值預期階段,企業傾向於做遠期結匯,而現在隨著人民幣匯率波動加大,轉為遠期購匯。這些都屬於一種正周期的財務管理行為。須要明確的是,這些資產的所有權依然是國內的銀行或企業,並不是所謂的“永久性的外逃”。

  二是由於外債的償還。在人民幣匯率單邊升值預期時,人民幣價格較高,部分國內企業選擇借美元債務。而當前,人民幣貶值壓力增加後,國內的一些企業加快了債務償還。

  招商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謝亞軒認為,企業加快外債償還、居民增持外幣資產,以及企業加快“走出去”步伐等是外儲下降的主要原因。

  他指出,將外儲規模下降簡單歸因為人民幣匯率下跌,並不合事實邏輯。從歷史數據來看,事實上,早在2014年下半年就已有企業加快償還外債的行為,外儲規模也是從2014年7月就已開始,從接近4萬億美元的規模頂峰降至今年1月的3.23萬億美元,而人民幣匯率貶值預期直到2015年上半年甚至更晚才較為明顯。其主要原因是與全球經濟環境變化,美國貨幣政策的收縮預期和美元的快速走強有關。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