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7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強互聯網領域侵權假冒行為治理的意見》,明確提出,要用3年左右時間,有效遏制互聯網領域侵權假冒行為。隨後的年底,國家質檢總局執法督查司在北京與阿里巴巴、蘇寧、京東及一號店四家電商平台簽訂了合作協議,並組織這幾家簽約電商開發了“‘產品質量承諾’企業執法檢查結果公開查詢平台”。這些努力,是打擊電商領域假貨的重要環節。但,眼下淨化電商市場,還有兩點重要考量:一是職能部門的聲音,不能比電商還弱。假貨波及面廣,要發現線索、嚴懲不貸,就必須倚仗網民的力量。這是打假治假的關鍵。二是用互聯網思維打假,技術與技巧不能比制假售假者還要滯後。網絡售假有網絡售假的特點,如果取證程序等不能應時而動,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電商目光長遠地主動打假,這固然是好事一樁。如何將這種熱情融入官方“治假國家隊”的版圖上去,考驗的也許不僅僅是公共治理的功夫與智慧。
(來源:光明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