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光明網:網絡直播有病,誰該吃藥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3-21 13:13:18


  中評社北京3月21日電/ 由於利益的驅使,不少網絡平台都充斥著所謂勁爆的直播。前段時間,鬥魚直播平台先後出現直播造人、女主播在直播間換衣服裸露隱私部位等事件。據記者調查發現,除低俗、色情外,網絡直播平台甚至還用低俗、淫穢的語言挑逗未成年人。今年2月,某網絡直播平台一名女主播將一個9歲大的男孩拉進直播室。(3月20日央視)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目前大約有二十萬網絡主播。這一龐大群體憑借著“自身優勢”在互聯網這個虛擬的平台上創造著屬於自己的人身財富,從”互聯網+經濟”的角度看,這無可厚非。但頻發的直播鬧劇、一幕又一幕的低俗事件卻又不斷的在提醒著我們,這一平台的瘋狂生長,很多時候其實是以踐踏法制底線、破壞網絡空間倫理為代價的,其複雜生態鏈背後,是一個病態的運營及監管體系。

  趨之若鶩的網絡直播人群,其看中的,並非是這個平台的發展空間及內在價值,反倒是這個平台炮製出來的財富夢想。查閱資料不難發現,網絡直播平台的經營模式是通過網友購買平台內的虛擬禮物而獲取收入,再按照一定的比例和網絡主播進行分成。然而,當汹湧的“大軍”蜂擁至這個平台時他們才發現,其要面對的,反倒不是一個人傻錢多的群體。很多時候,他們要放下尊嚴、放下架子,去做著自己不想做卻又不得不做的事,去打法律和道德的擦邊球來製造噱頭聚集人氣,以便在迎合受眾口味的過程中捕獲更多的圍觀資源和打賞回報。

  這本是一種畸形的營銷模式,但在眼球經濟下,它卻“升華”成了一個受人追捧的社會現象。而當這類畸形的“創收”模式被越來越多的人默許並認同時,跟風便理所當然的成了一種潮流。遺憾的是,此時的互聯網監管及相應的倫理空間卻並沒有同時構建起對應的管理體系,也沒有出台更加細致的管理辦法對直播平台的准入門檻、平台及從業人員的自身行為進行有效約束,以至於諸多違反倫理、僭越社會底線的行為可以在監管盲區裡大行其道,並一遍又一遍的為社會做出惡的示範。這是當下對網絡直播管理最為缺乏的核心所在。

  除畸形的運營模式、缺位的網絡監管外,將網絡直播推向更加難堪局面的則是其受眾對象的病態圍觀和無理支持。低俗、暴力甚至色情的網絡直播之所以跟風者眾,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主播的這種低俗行為總是會贏得受眾意想不到的掌聲和物質回報,而那些健康的、積極的直播行為卻總是被摒棄。這劣幣驅逐良幣的尷尬反諷,難道不是網絡直播給大家上的最好一課?我們的受眾,難道不該有所反思嗎?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