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互聯網金融:創新與監管難兩全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4-14 09:22:11


  中評社北京4月14日電/乘著居民投資熱和“互聯網+”的東風,一些騙子順勢而為,以P2P網絡借貸、金融創新等名義,翻新著理財投資“圈套”非法集資。

  公安機關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P2P、融資擔保等領域非法集資犯罪較上年上升48.8%。一些“財富機構”打著“網絡理財”招牌,線下大量攬客,更把很多不明就裡的老年人的養老積蓄“圈”了進去。

  “不少投資騙局披著互聯網外衣,讓投資人覺得‘高深莫測’,沒弄明白稀裡糊塗就投資了。”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教授黃震說,“互聯網金融火熱,其中也是泥沙俱下,不少打著技術進步招牌、用創新商業模式的旗號,做著非法集資,侵害消費者利益的勾當。”

  央行等多部門日前聯合發布公告,明確指出“MMM金融互助”具有傳銷和非法集資性質,這已是金融監管部門近期第4次點名對此類網絡投資平台進行風險預警,但這樣的平台一次又一次死灰複燃。

  在理財領域,不少網絡理財平台“混業”經營,既做P2P網貸撮合業務,也代售基金、保險等金融產品。究其實際,多為“無牌”經營,沒有任何代銷牌照,有的業務之間沒有設立好“防火墻”,風險極易傳染。

  在融資領域,有的借款人發布虛假信息,有的宣稱投向實體經濟,實際卻是投向股市,更有甚者一開始就是為了騙取投資卷款跑路。一些希望借助互聯網理財的金融“小白”,一味盯著高收益率而忽視高風險,卻不知背後早有金融騙子在盯著他們。

  據郭大剛介紹,當下網貸平台投資人平均投資額在10萬元左右。“這類群體投資專業性較弱,抗風險能力較低,一旦出現風險,容易造成社會問題。而P2P平台往往缺乏對投資人的適當性提出建議,未能很好地引導、約束投資人行為。”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