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20日電/今日(20日)消息顯示,國家發改委就城鎮化工作召開了新聞發布會。在談及非戶籍人口城鎮落戶工作時,相關司局負責人坦言:“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5%,而目前戶籍人口城鎮化率39.9%,未來還要提高5個百分點,相當於要有1億人在城鎮落戶,“這個任務非常艱巨”。
“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是一個相對於“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的指標,人們泛泛所稱的中國城鎮化率超過百分之五十,是指後者而言,前者統計的是落戶率,是個更硬性、更拳拳到肉的評價標準。可以想見,在中國已經成為高流動型社會的當下,“進城”和“常住”都可由個體自由選擇,其所對應的城鎮化統計目標也相對容易達成。相反,以落戶為統計基礎的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則將和各個城市的落戶門檻產生直接的對衝。
艱巨可想而知。首當其衝的是,它的提升肯定很難有一線城市的貢獻率。從目前已經落實積分制落戶政策的上海、廣州來看,兩個城市仍然是以嚴控人口為前提,戶口對大多數人來講還是高不可攀。報道顯示,2013年至2014年通過積分制得到廣州戶口的人數僅為六千人,與數量龐大的當地非廣州戶籍常住人口相比只是杯水車薪;上海非戶籍人口一千萬出頭,但居住證制度實施12年,辦理者僅有十分之一。去年年末剛剛出台的北京的積分落戶政策,和這兩個城市相比,導向性更為明顯、對導向性指標的賦分也更高,對精英化的強調已經非常清楚的寫在字裡行間了。
一線城市在城市管理政策上的不自覺趨同,能更清楚的表明這一點。幾年前,北京、廣州、深圳陸續開始進行地下室、群租房整治,現在北上廣深又幾乎在同時推出了“禁摩限電”政策,這種不約而同很耐人尋味。上述政策當然都有著出於公共安全的正當考慮和決策依據,然而不能否認的是,也同樣表達了一種潛在地選擇市民的傾向,即,外來與弱勢人口被看做包袱,掌握政治、經濟和文化資源的精英人群成為了公共政策服務的目標群。
也可以說,讓這些人均GDP早已跨入“高收入國家”水準的城市,均質化的完成外來人口落戶,並不現實。但規模更大的地方知名城市,同樣基於自身在GDP序列裡所處位置,設置了並不低的落戶門檻,正在彰顯以人口優化城市發展目標的訴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