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戲院伴民甲子 皇都恐成歷史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5-23 09:55:15


  中評社香港5月23日電/面向英皇道的北角皇都戲院落成逾甲子,與一輛輛駛過的“叮叮”電車,一起見證北角數十年的變遷;走進戲院商場內,店舖平實帶斑駁的裝潢及招牌、不太明亮的燈光,猶如凍結於某個舊時空,與如今講求節奏明快的香港,有點格格不入。面對今年起外界傳得沸沸揚揚的收購傳聞,有商戶坦言“時代巨輪之下,也是無可奈何......”但表情及聲音之間卻流露出落寞。

  皇都戲院正門,多年前已租予攤販,銷售毛巾、煮食器具及塑膠玩具,兩旁掛滿五顏六色的雜牌背包,更突顯出一股濃濃的“街坊味”,推銷員錄音機一直叫賣,偶爾還可吸引幾個途人駐足,但更多人是不屑一顧,似乎已經忘記了這座建築曾經的輝煌。

  “扶手電梯好巴閉” 李小龍戲排長龍

  1962年開業、歷逾半世紀的“利昌士多”見證本港電影業興衰,由上世紀60年代市民排長龍購票,直至90年代電視入屋,戲院生意開始走下坡。

  黎老闆憶述,“當時皇都戲院設置扶手電梯好巴閉!”吸引不少市民特意試乘,當時全港只有中環萬宜大廈設有扶手電梯。戲院的大舞台吸引很多外地歌舞團來港登台。他記得每逢上演李小龍的電影,排隊的人龍總是特別長,“買米酒及花生入場好尋常,士多生意都好好。”

  “小上海”變“小福建” 警包二奶“性地”

  大半生在店舖坐鎮的黎老闆分享不少趣聞。他說,上世紀60年代很多上海人搬進皇都戲院大廈,因此有“小上海”之稱;直至七八十年代愈來愈多福建人遷入,則改稱為“小福建”,如今現區也以福建人為主,“福建人出名節儉、喜歡買樓!”

  他又指,皇都戲院大廈由於位置便利,曾經有傳是不少警察包養姨太太、用來金屋藏嬌的地方,說罷哈哈大笑。今年已經81歲的黎老闆坦言年紀大,打算營業至今年9月就退休。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