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6月5日電/日前,日本三菱綜合材料公司正式向二戰期間的中國受害勞工致歉謝罪,並同意支付賠償。對此,日本新華僑報3日文章表示,不容否認的歷史事實,是三菱和解案達成的最有力支撐。這種和解,不應淪為日本政客及輿論再次聒噪的“素材”,而應成為日本社會對一系列懸而未決的歷史問題拿出行動的良機。
文章主要觀點如下:
三菱向中國受害勞工致歉,這本是一件好事,既讓中方受害勞工多年爭取應有權益的艱辛努力沒有白費,同時也體現了涉事日企的誠意,值得點贊。
目前雖然三菱、鹿島、西鬆和日本冶金工業等日企已經同受害中國勞工達成和解,但涉及強征問題的日企至今超過20家,而且普遍對正視這段不光彩的歷史持曖昧態度,鮮有企業拿出勇氣和誠意主動站出來與過去“說再見”。
加之日本經濟整體下滑,企業效益面臨新危機,因此這些日企還普遍存在一種“成本說”,生怕惹禍上身,付出大筆賠償金。
其實,“成本”也好,“效益”也罷,都只是企業的種種借口,也只是表象,其背後是日本社會對“正視歷史”依然曲解和模糊的大氛圍。一方面,日本一直不停地給自己打造各種無辜“表情包”,認為自身戰後70多年來依然被壓在這座“五行山”下, 覺得“歷史問題的一頁應該被掀過去”。
另一方面,日本卻在慰安婦、參拜靖國神社以及強征外國勞工等方面,既缺乏誠意又沒有實質行動,還不忘各種小動作,遲遲難以對國際社會給出滿意的答卷。
或許,三菱終向中國勞工低頭,有著自身的多方考慮。但是,不容否認的歷史事實,才是三菱和解案達成的最有力支撐。這種和解,不應淪為日本政客及輿論再次聒噪的“素材”,而應成為日本社會對一系列懸而未決的歷史問題拿出行動的良機。既然總說歷史問題糾纏著自己,那麼現在鬆綁的大好機會擺在面前,日本該怎樣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