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怒江流域(圖片來自網絡) |
中評社香港6月21日電/怒江是中國最後一條沒有修建閘壩的河流。十多年來,環保主義者已發起情緒激昂的怒江“保衛戰”,與決心在這條河流上修建大壩的國有水電企業相抗爭。近來,這場抗爭又被賦予新的重要意義:隨著全球氣溫上升,中國能承擔得起保護河流并放棄一種替代燃煤電廠的選項所帶來的代價嗎?而後者正是世界溫室氣體的主要排放戶。
美國《紐約時報》6月18日載文《中國最後一條原生態河流承載相互衝突的環保希望》,文章說,中國各地的綠色倡導者聲稱,在怒江上修建大壩將迫使數萬人搬遷,破壞魚類產卵地,并危及下游農民和漁民的生計。然而,作為全世界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中國已承諾縮減煤炭用量,即便其電力需求仍在持續上升。北京承諾到2030年時,中國1/5的能源將來自非化石資源,并意在通過修建更多大壩實現該目標。
多年來,政府部門和國企曾提議沿怒江修建多座大壩。其中許多計劃已被廢棄,如今的爭執主要集中於擬建的5座大壩。在筆者采訪期間,4座大壩的初期修建壩址已遭棄用。“大壩不利於環境,因此政府停止修建。”怒族居民阿寶(音)說,他近來還發現第五座大壩的修建似乎也已停止。
有人認為,修建大壩或將加劇氣候變化,因為被大壩和水庫淹沒的有機物可能釋放大量溫室氣體甲烷。一些能源分析人士還表示,容量有限且過時的國家輸電系統正導致雲南省發出的許多水電被浪費。
但一些氣候變化研究人員稱,建設水電對中國遠離煤炭至關重要。著名水利科學家陳祖煜估計,目前中國的水電裝機容量尚不足潛能的一半,應該繼續推進。“中國仍處於水電開發的黃金期。”他說,“中國將繼續開發水電3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