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媒體:洪災面前,別把真相捂在嘴里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7-09 13:21:10


  中評社北京7月9日電/6月底7月初,洪水奔襲南中國,留下一片汪洋。年輕的士兵舍命擋住洪峰,繁華街市魚群取代了車流,長江中下游數個城市告急,數千萬百姓家園受到威脅。這樣的災情鏡頭觸目驚心,讓整個中國都焦首煎心。洪災,成了眼下最燙手的話題。

  面對天災,有一種與從前不同的輿論生態,悲情與感動不再是主旋律,質疑和反思總是不脛而走。比如,戰士吃泥水饅頭的鏡頭,引來對軍需供應能力不足的質問;某地領導抱病在抗洪前線指揮,網友紛紛質疑新聞圖片是否擺拍;電視中頻頻出現人牆沙包,是否表明我們的抗洪手段過於原始落後,不是有用鋼板輕而易舉擋住洪水的“德國神器”,咱怎麼不學呢;還有,說好了三峽大壩能防百年千年一遇洪水呢,怎麼這會兒沒有發揮作用……

  就熱點追問,一些權威媒體迅速組織對專家的採訪,對事件的調查,出面釋疑解惑,泥水饅頭是戰士們沒工夫離開抗洪一線吃頓安穩飯;帶病出征的領導,其鏡頭是在拍攝災情時偶然捎帶;所謂德國擋水神器需要諸多條件比如硬路基,即便發達國家在洪水面前也時常得靠人力運送沙包;百年千年一遇,是指大壩本身過硬到無懼特大洪峰,對中下游暴雨確實作用有限……

  民氣可用。公眾的質疑,儘管未必成熟,仍是推動抗災減災的動力。媒體的回應,儘管未必全都有說服力,這樣的努力多了,真相仍會鮮明地浮出水面。而在這個過程中,更首當其衝應該主動站出來釋疑解惑的,是各地各級領導幹部。畢竟,他們掌握的救災信息渠道更直接也更權威。在災難中,讓相關信息公開透明,不刻意回避質疑,遇到媒體提問不躲不避,及時而坦誠地直面媒體,準確而理性地表達,勇於反思失誤,也對公眾的誤讀及時做好解釋工作。

  當然,網上也不乏一些偏激且不靠譜的猜測,甚至也有個別無聊甚至是惡意的謠言製造者,什麼某地潰堤在即,什麼某女孩慘被淹死,往往在瞬間吸引公眾眼球,傳播效能極為強勢,事後卻證明純屬謠言。

  對此,更需要領導幹部及時回應,不能等到長了翅膀的謠言已經漫天飛舞,你還把真相捂在嘴里,不敢發聲。這不僅僅是公眾的希望,也是對信息公開的制度要求。

  從前,我們曾經習慣於對災情特別是傷亡數字諱莫如深。1976年唐山大地震那震驚世界的傷亡數字,是在時隔3年之後方公之於眾,更多的細節和實質性內容的公開,甚至遲至二三十年之後。如今,在歷次天災人禍的磨礪下,中國已經洞悉在災難面前,凝聚人心,取信於民,公開透明才是眾志成城抗災減災第一要義,才不會造成激惹輿情的次生災害,不會給蠱惑人心的謠言提供沃土。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