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中非論壇:各界大咖聚首 暢談中非合作前景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7-12 00:48:26


以“中非關係中的可持續性:治理、投資與自然資本”為主題的中非論壇現場。(中評社 杜博強攝)
  中評社北京7月12日電(記者 杜博強)由清華-布魯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聯合綠點戰略咨詢和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舉辦的中非論壇7月11日下午在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舉行。論壇以“中非關係中的可持續性:治理、投資與自然資本”為主題,邀請了非洲多國政府官員、國際環保機構負責人及中國學者共同參加,暢談中國和非洲發展的經驗和問題,交流中非合作的目標與前景。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薛瀾在論壇歡迎詞中表示,中國和非洲的關係,尤其是在發展、投資和農業領域,對中非未來可持續發展的前景十分重要。中國過去幾十年的發展,經濟上獲得了巨大的增長,但是同時也在環境問題上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中國的發展經驗對非洲來說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利比里亞環保局執行主任安雅·沃西麗(Anyaa Vohiri)在演講中表示,利比里亞和其他非洲國家都致力於推動實現能源技術的可持續性和可負擔性,這對非洲廣大的農村人口尤其重要。非洲有豐富的可再生能源,包括水能、風能、太陽能和生物質能等。中國有領先世界的可再生能源技術,過去幾年內中國可再生能源的成本也大幅下降。中國和非洲的合作可以在環境和能源領域展開。

  博茨瓦納環境、野生動物與旅遊部副常任秘書吉米·歐佩羅(Rule Jimmy Opelo)表示,中國和非洲國家都希望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眾福祉,在多個方面都有共同目標。他說自己注意到中國舉辦了多個生態文明的論壇,而在非洲也有很多國內的生態宣言,中非在這方面擁有共同的理念。

  國際保護基金會現任董事長彼得·塞利格曼(Peter Seligmann)認為,按照他的個人經驗,世界各地的父母、家庭、企業領袖和政府官員們都理解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但是對如何實現環境保護的路線圖並不明了。塞利格曼表示,這個問題並不複雜,複雜的是如何改變我們的行為,平衡我們的需求,以及意識到我們的一些行為可能會造成的不良後果。

  清華-布魯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環境政策著名專家齊曄表示,中國在過去的發展經驗中學到的是,把自然看做一種資本,讓自然變成財富和產品進行消費和出口。但是中國也吸取了一個教訓,即對自然的索取過多而投資不足。因此中國從約10年前開始了對自然的投資,在可再生能源方面每年投入約90億美元。非洲有豐富的可再生能源和自然資本,中國和非洲在此領域的合作前景十分廣闊。

  清華大學國際關係學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龐珣指出,不少國際援助其實都帶有政治目的,實質上變成了對受援國進行賄賂,達到援助國外交目的的手段。而她通過對於中美兩國對外援助的比較研究發現,兩國的對外援助實際上形成了競爭關係,這樣使受援國有更多的選擇餘地,也有更大的談判權力,更有利於它們維護自己的外交自主權。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